首页 安徽江耶文集 下章
读诗笔记
 一、《周南·关雎》  

 开首之篇,无论如何,已经占据了最显要位置,成为高处的源头,把人类最普通的物质和自己的生产活动一唱三叠,潺潺下的本质诗意,像那个洲前的大河一样奔不息。

 寥寥数笔,布下了一个局,让后世的爱情和文学甚至音乐艺术,都无法逃出这个藩篱:花前柳下,河边屋前;情缘美妙,辗转反侧;我唱我舞,投你所好;求之既得,钟鼓以贺。都是经典的样式,在书本和俗里一摆就是几千年。

 想象吧,那关关和鸣的雎鸠,那悠悠不尽的河水,那绿色如茵的水洲,洲上面是一个窈窕淑女。这些都是一架大功率的引擎,让想象越过田畴山川,越过历史的时空,越过茫茫的人情是非,只要那些美妙的动人时刻、场景和细节。

 我总是想肯定一下,作此诗者应该是千古第一情痴也。

 我从这里感觉到,原来劳动是如此美丽,劳作中的爱情如此惊心动魄,其间产生的歌谣是如此的动听和具有生命力,左右采摘之间,许多情节浪漫起来,与风同和同舞。

 这是一首诗,更是一个古典而妖娆的女子!由此,对于爱情和文学的向往和痴,一直是大部分人生活中的追求,在历史中起着作用。

 二、《周南·桃天》  

 桃花盛开之时,正是情烂漫之季,爱情当要瓜蒂落。

 我至今都不能分明,是桃花催人情发,还是人借桃花之故来放纵自己的****。这桃花在人之大伦中揽下了重要角色,也和青年人的青春一样朝气蓬,和人们根本的****涌出时一样情澎湃。

 所以,桃花开到红处,就要结果;爱情爱到深处,就要成家建室。

 这似乎是因为自然的道理形成了人生的模式。进入到这篇诗章中,这一礼俗就躺在文化的源头像初开的桃花一般闪闪烁烁美丽的光芒,对人百般惑。古往今来,太多的人在桃花丛中失自己,苦苦追问情是何物,并为心中理想的情爱付出一生的努力。

 于是,对着灿烂的桃花,我们颂扬啊,我们唱啊,我们跳啊,我们顶礼膜拜!

 它是我们成的象征,从这一天起,我们就要担负起成人的责任,撑起一片自己的地盘,顶天立地,赡养老人,繁衍后代,把生活往下传递。所以,我们现在是最美的时候,又如何不像桃花一样妖娆张扬,把自己这一刻定格成回忆中的永远?

 岂不知,这丽的桃花眩伤了人的眼睛。所有的人都沉醉在祝福的话语里面,看不见也不想细看未来的路,昏了头的婚姻正是从被暂时击昏的幸福状态中开始。

 至此,遍地桃花红之中,任何人也无法“逃之夭夭”

 三、《召南·摽有梅》  

 梅有媒意。在冬雪中孤傲地一枝独放,似乎是几世的委曲支撑着这一不群的结局。但又有谁知道,她正在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勾引着下一个春天熙熙而来呢?只有她的执着开放和等待,方把天地之间息息生气连接了起来。我想,这大概就是梅或者媒的介体本质吧。

 诗中的梅却怦然落地,花似乎已经意思明了,就像那首《康定情歌》里的“天下溜溜的女子,任你溜溜的求哟”一样,暗示着情已发。

 然而,这还只是一个时机,如果梅落尽而人不至,天有缘而勤不至,可能一切还会晚的。纵是梅也无可奈何。拾梅化媒,似有信物以持,仿佛找到了话题,找到可以通向纵崖的桥,当然可走到对方的心中。

 从爱情的初始,在这么一朵奇特的花相伴,应该是人生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寒风中无惧无畏凛冽开放,独秀天下,尽得****,而且紧接着还有一个庞大的生命力就要发的春天可以想象,用来支持,这个过程当然是浪漫不羁的,是兴致盎然的,充信心和希望的。

 你看那个小姑娘“和羞走,依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又是一枝梅,正在给她带来美好的心情和生活。

 四、《邶风·击鼓》  

 这是一首最有人味道的诗。

 也就这么几名词“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之偕老”虽然不是信誓旦旦的山盟海誓,但其平实具体可依可感的亲切一下子就抓住了人的心思,也就注定了它要被经久传唱。

 果然,在后来的诗文中,这样的句子和字眼反复出现,这样的故事被反复编排,这样的许承得到反复应用且百试不

 面对红尘万千遍地金黄的惑,世间真会有人能够潜心不顾专心如一守持着这样的忠诚和坚贞吗?静守之间肯定有曾经的感动今天的震撼挑起引线和起伏,在感情的汹涌之中还能如此保留着那难以割舍、牵肠挂肚的一份坚持吗?人的一生之中多少次坎坷磕碰,仅有平淡的依附微弱的扶携能够保证双方一起安安全全地抵达人生的最终点吗?

 我觉得,唯有此,才能叫风景。恋爱时,无猜无拘,牵手相奔,当然是美丽盛开。而当你我进入耄耋之年,是否还能牵手相搀,互相扶持呢?尤其是长长的生活历程,是否就能绝对不会发生节外生枝的事故呢?

 我经常看到并在心中重复播放,一对老人相互紧紧抱着对方的胳膊在坝子上散步,或者一个坐在轮椅中另一个人在后面扶着推着,两人一起欣赏室外萧瑟的风光。

 这当是最经典的爱情和画面!也是我痴心向往的最高感情境界!

 所以,当我听到“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这句歌词时,我立即在笔记本上写上:同意!这不仅是那个长期出征在外无法回家的兵士想往的,同样也是我们这些在和平生活年代的人所企求难得的。

 五、《邶风·式微》  

 没有具体读过这首诗时,零零星星听来,我觉得它应该营造了一个非常优美的意境,或者是歌颂美妙的爱情或者温馨的亲情吧。没有想到却大相径庭,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天刚刚黑下来,这是一个百物回归的温馨时刻。但我们的主人公却回不了温暖、光亮的家。两相翘盼,在外面劳作的人怎能不心急如焚?劳累一天,本该休息与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却又不让人回家,怎能不召来责问和怒骂?更何况,归去的地方自是想往的所在,正在散发暖和的幽香,深深吸引着所有人的脚步。这的确是很不人道的事情,用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反人的。

 夜晚的水格外清凉,而且越来越大,淅淅沥沥。哪一滴不是落在未归人的心上;而在泥沼中被役使,不正是为了生存才深陷不出。到底是天意的不公,是命运的不济,还是人为的祸害?

 有什么比阻挡奔往心中的归宿之地、戕杀夜渴望的理想更为可恨的呢?此境此情,出的可能是无奈更是叹息;是怨恨更是诅咒!

 《式微》,在遥远的历史开头,这么明显地煽动人们为不平之恨而反抗,也是诗歌言志精神一次及早体现,对后来文以载道精神、现实主义作者和文人社会责任意识可能都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六、《鄘风·相鼠》  

 不知从什么开始,有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俗语。但可以肯定,在有这首诗的时候,老鼠已经在人们眼中不是好东西了,因而成为人们嘲笑、辱骂的对象。

 而像鼠一样的人呢,同样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同样要受到嘲笑和辱骂、排斥,应该在社会中活得非常艰难。

 虽然如此,居然还有的人在很多方面不如老鼠,真是岂有其理!

 比如说,我们看到的老鼠都是有皮、有齿、有体,而作为人却无仪、无止、无礼。这样的人不仅没有人格,连“鼠格”都没有,失去作为社会的人的最基本要求,你说你还有活着的必要吗?你还不如死了,以免玷污“人”字。

 历史中卫国王室,的确有违人之常伦。就是这些常伦,才区别出人与鼠及其它事物。

 隐喻已彰,意气直指。再看绝望而发怒的模样,确实可怜可爱。而诗歌一步步展开,层层剥出意旨,的确让人觉得是这么回事,很能说服人鼓动人,达到了言志载道的教化功能。

 七、《卫风·硕人》  

 有了这首诗,我们描状美女的手段上升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而且从美目转到动心。辗转之间,那一笑一盼,已然是最动人的风情。等传到杨贵妃那里,就成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了。如此高超的媚态,确实能技群芳。  m.sSvVXs.COM
上章 安徽江耶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