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人生感悟 下章
学习吐火罗文
 我在上面曾讲到偶然,我也经常想到偶然。一个人一生中不能没有偶然,偶然能给人招灾,也能给人造福。

 我学习吐火罗文,就与偶然有关。

 说句老实话,我到哥廷以前,没有听说过什么吐火罗文。到了哥廷以后,读通了吐火罗文的大师西克就在眼前,我也还没有想到学习吐火罗文。原因其实是很简单的:我要学三个系,已经选了那么多课程,学了那么多语言,已经是超负荷了。我是有自知之明的(有时候我觉得过了头),我学外语的才能不能说一点都没有,但是绝非语言天才。我不敢在超负荷上再超负荷。而且我还想到,我是‮国中‬人,到了外国,我就代表‮国中‬。我学习砸了锅,丢个人的脸是小事,丢‮家国‬的脸却是大事,绝不能掉以轻心。因此,我随时警告自己:自己的摊子已经铺得够大了,绝不能再扩大了。这就是我当时的想法。

 但是,正如我在上面已经讲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爆发,瓦尔德施米特被征从军,西克出来代理他。老人家一定要把自己的拿手好戏统统传给我。他早已越过古稀之年,难道他不知道教书的辛苦吗?难道他不知道在家里颐养天年会更舒服吗?但又为什么这样自找苦吃呢?我猜想,除了个人感情因素之外,他是以学术为天下之公器,想把自己的绝学传授给我这个异域的青年,让印度学和吐火罗学在‮国中‬生开花。难道这里面还有一些极左的先生们所说的什么‮略侵‬的险恶用心吗?‮国中‬佛教史上有不少传法、传授⾐钵的佳话,什么半夜里秘密传授,什么有其他弟子嫉妒等等,我当时都没有碰到,大概是因为时移事迁今非昔比了吧。倒是最近我碰到了一件类似这样的事情。说来话长,不讲也罢。

 总之,西克教授提出了要教我吐火罗文,丝毫没有征询意见的意味,他也不留给我任何考虑的余地。他提出了意见,立刻安排时间,马上就要上课。我真是深深地被感动了,除了感之外,还能有什么话说呢?我下定决心,扩大自己的摊子“舍命陪君子”了。

 能够到哥廷来跟这一位世界权威学习吐火罗文,是世界上许多学者的共同愿望。多少人因为得不到这样的机会而自怨自艾。我现在是近⽔楼台,是为许多人所羡的。这一点我是非常清楚的。我要是不学,实在是难以理解的。正在西克给我开课的时候,比利时的一位治赫梯文的专家沃尔特·古勿勒(WalterCouvreur)来到哥廷,想从西克教授治吐火罗文。时机正好,于是一个吐火罗文特别班就开办起来了。大学的课程表上并没有这样一门课,而且只有两个‮生学‬,还都是外国人,真是一个特别班。可是西克并不马虎。以他那耄耋之年,每周有几次从城东的家中穿过全城,走到⾼斯-韦伯楼来上课,精神矍铄,直,不拿手杖,不戴眼镜,他本⾝简直就是一个奇迹。走这样远的路,却从来没有人陪他。他无儿无女,家里没有人陪,学校里当然更不管这些事。尊老的概念,在西方的‮家国‬,几乎本没有。西方社会是实用主义的社会。一个人对社会有用,他就有价值;一旦没用,价值立消。没有人认为其中有什么不妥之处。因此西克教授对自己的处境也就安之若素,处之泰然了。

 吐火罗文残卷只有‮国中‬
‮疆新‬才有。原来世界上没有人懂这种语言,是西克和西克灵在比较语言学家W.舒尔策(W.Schulzs)帮助下,读通了的。他们三人合著的《吐火罗语语法》,蜚声全球士林,是这门新学问的经典著作。但是,这一部长达518页的煌煌巨著,却绝非一般的⼊门之书,而是异常难读的。它就像是一片原始森林,艰险复杂,歧路极多,没有人引导,自己想钻进去,是极为困难的。读通这一种语言的大师,当然就是最理想的引路人。西克教吐火罗文,用的也是德国的传统方法,这一点我在上面已经谈到过。他本不讲解语法,而是从直接读原文开始。我们一起就读他同他的伙伴西克灵共同转写成拉丁字⺟、连同原卷影印本一起出版的吐火罗文残卷——西克经常称之为“精制品”(Prachtstück)的《福力太子因缘经》。我们自己在下面翻读文法,查索引,译生词;到了课堂上,我同古勿勒轮流译成德文,西克加以纠正。这工作是异常艰苦的。原文残卷残缺不全,没有一页是完整的,连一行完整的都没有,虽然是“精制品”也只是相对而言,这里缺几个字,那里缺几个音节。不补⾜就抠不出意思,而补⾜也只能是以意为之,不一定有很大的把握。结果是西克先生讲的多,我们讲的少。读贝叶残卷,补⾜所缺的单词或者音节,一整套做法,我就是在吐火罗文课堂上学到的。我学习的‮趣兴‬⽇益浓烈,每周两次上课,我不但不以为苦,有时候甚至有望穿秋⽔之感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回忆当时的情景,总是同积雪载途的漫长的冬天联系起来。有一天,下课以后,⻩昏已经提前降临到人间,因为天,又由于灯火管制,大街上已经完全陷⼊一团黑暗中。我扶着老人走下楼梯,走出大门。十里长街积雪已深,阒无一人。周围静得令人发憷,脚下响起了我们踏雪的声音,眼中闪耀着积雪的银光。好像宇宙间就只剩下我们师徒二人。我怕老师摔倒,紧紧地扶住了他,就这样一直把他送到家。我生平可以回忆值得回忆的事情,多如牛⽑。但是这一件小事却牢牢地印在我的记忆里。每一回忆就感到一阵凄清中的温暖,成为我回忆的“保留节目”然而至今已时移境迁,当时认为是细微小事,今生今世却绝无可能重演了。

 同这一件小事相联的,还有一件小事。哥廷大学的教授们有一个颇为古老的传统:星期六下午,约上二三同好,到山上林中去散步,边走边谈,谈的也多半是学术问题;有时候也有争议,甚至争得面红耳⾚。此时大自然的旑旎风光,在这些教授心目中早已不复存在了,他们关心的还是自己的学问。不管怎样,这些教授在林中漫游倦了,也许找一个咖啡馆,坐下喝点什么,吃点什么。然后兴尽回城。有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在山下散步,逢巧遇到西克先生和其他几位教授正要上山。我连忙向他们致敬。西克先生立刻把我叫到眼前,向其他几位介绍说:“他刚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是最优等。”言下颇有点得意之⾊。我真是既感且愧。我自己那一点学习成绩,实在是微不⾜道,然而老人竟这样赞誉,真使我不安了。‮国中‬唐诗中杨敬之诗:“平生不解蔵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说项”传为美谈,不意于万里之外的异域见之。除了砥砺之外,我还有什么好说呢?

 有一次,我发下宏愿大誓,要给老人增加点营养,给老人一点悦。要想做到这一点,只有从自己的少得可怜的食品分配中硬挤。我大概有一两个月没有吃油,忘记了是从哪里弄到的面粉和贵似金蛋的蛋,以及一斤⽩糖,到一个最有名的糕点店里,请他们烤一个蛋糕。这无疑是一件极其贵重的礼物,我像捧着一个宝盒一样把蛋糕捧到老教授家里。这显然有点出他意料,他的双手有点颤抖,叫来了老伴,共同接了过去,连“谢谢”二字都说不出来了。这当然会在我腹中饥饿之火上又加上了一把火,然而我心里是愉快的,成为我一生最愉快的回忆之一。

 等到‮国美‬兵攻⼊哥廷以后,炮声一停,我就到西克先生家去看他。他的住房附近落了一颗炮弹,是美军从城西向城东放的。他的夫人告诉我,炮弹‮炸爆‬时,他正伏案读有关吐火罗文的书籍,窗子上的玻璃全被炸碎,玻璃片落満了一桌子,他奇迹般地竟然没有受任何一点伤。我听了以后,真不噤后怕起来了。然而对这一位把研读吐火罗文置于命之上的老人,我的崇敬之情在內心里像大海波涛一样汹涌澎湃起来。西克先生的个人成就,德国学者的辉煌成就,难道是没有原因的吗?从这一件小事中我们可以学习多少东西呢?同其他一些有关西克先生的小事一样,这一件也使我毕生难忘。

 我拉拉杂杂地回忆了一些我学习吐火罗文的情况。我把这归之于偶然。这是对的,但还有点不够全面。偶然往往与必然相结合。在这里有没有必然呢?不管怎样,我总是学了这一种语言,而且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到‮国中‬。尽管我始终没有把吐火罗文当作主业,它只是我的副业,中间还由于种种原因我几乎有三十年没有搞,只是由于另外一个偶然我才又重理旧业;但是,这一种语言的研究在‮国中‬毕竟算生了,开花结果是必然的结果。一想到这一点,我对我这一位像祖⽗般的老师的怀念之情和感之情,便油然而生。

 现在西克教授早已离开人世,我自己也年届耄耋,能工作的⽇子有限了。但是,一想起我的老师西克先生,我的⼲劲就无限腾涌。‮国中‬的吐火罗学,再扩大一点说,‮国中‬的印度学,现在可以说是已经奠了基。我们有一批朝气蓬的中青年梵文学者,是金克木先生和我的‮生学‬和‮生学‬的‮生学‬,当然也可以说是西克教授和瓦尔德施米特教授‮生学‬的‮生学‬的‮生学‬。他们将肩负起繁荣这一门学问的重任,我深信不疑。一想到这一点,我虽老迈昏庸,又不噤有一股清新的朝气涌上心头。

 1988年  M.SsVvxS.com
上章 我的人生感悟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