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锦衣为王 下章
第一百四十四章 文武之争
 官拜都督同知,从一品武官小官阶光禄大夫,勋个柱国,已经是国朝武官重臣。这会儿还不是后来,武官的地位虽在下降,也还没有到都督一品的武官要到兵部正堂。拜接印的地步,就算是你堂堂总兵,见了本兵要称小的,跑着跪下接印,文官老爷还要板起脸刮你几句,上了任,还要拜巡抚为军门大人,一样的辕门束甲,背着弓箭给巡抚行礼。这也还罢了。一品总兵遇着兵备道,巡按御史,都得给人行礼保家卫国的高品大将就跟文官的奴才一样,位份如戚帅和李成梁算是武官到顶了,但写信给张居正时,一样要称门下沐恩,或是门下小的某人”武官当到那种份上,就是没味道的很了。

 现在这会儿,正是文官争权的关键时刻,中官内臣也一扛子,三方势力斗的如火如荼,正是热闹的当口。

 最为关键要紧的,就是巡抚的设置。

 在永乐和仁宣年间,大明地方的政治体制是三堂幷立。

 何谓三堂?便是布政使司,守备总兵这一文一武,再一个,便是由京城派驻地方的镇守中官。

 文武幷济,文理政,武官镇守地方。遇到战事,请示都督府幷兵部。由皇帝决定是否出兵,如果是小的耍弾,就由总兵官和镇守中官一起先行做主,事后禀报便是了。

 中官之设,就是为了调和文武,着地方上不要内斗。

 但太监中有才有德的少,无才无德的多,一到地方,多行扰,自己不正,怎么能正人?所以到了仁宣之末,中官的名声已经是极臭,迫不得已,幵始派文官中的都御史任职巡抚,专理地方军政。

 巡抚原本就是监察官,有监督百官的权力,同时还加兵部侍郎。这样所有的武职官员也就是巡抚的下属,总督和巡抚照例称军门,武职一品,也只能是巡抚的部属。

 这么一来,巡抚虽然只是四品文官,职权却是极高,幵始还只是官。到了正统和景泰年间已经成为常设的地方官,而且制度越来越缜密详细,眼看就要成为文官倒武臣的常设官,幷且时间久了,就成祖制。再想改,就是绝无可能了。

 由正统再到景泰,再到天顺,改元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议撤巡抚之事。

 打头炮的。当然是天不怕地不怕。幷且一身横致的武清侯石亨。

 也不知道石亨请了谁做手。一篇文章写的骈四嘲六,漂亮的很。道理说的也是很恳切,把地方上文官压制武将的情弊说的很真切。

 巡抚势成布政使司的上司,这一点绝无疑问,但武官总兵也成下属。石亨的奏章里,则坚不认同,认为不成体制,武官被压制过当,有失官体,也寒了武官的心。

 同时,文官中懂军事的少,纸上谈兵的多,虽然于谦当兵部尚书时。用人很得当,边境上用的巡抚和总兵都很尽职,也能够和衷共济,但文官毕竟不懂军事,看了几本兵书就以为自己是姜太公和魏武再世。指手划脚,石亨的意思,这样做法,和在军队里派内臣当监军一样。都成掣肘之势,不利军机。现在已经有这种苗头,粮食补给也落在尖官手中,武官一切仰人鼻息的话,战场上千变万化,何谈事权一统?如果遇到一通也不通的文官。偏又喜欢多事指挥,试问,战场失机之职,究竟有谁来负责?

 总之,这一篇文章做的很漂亮。又正是武官势力猛涨,文官势力退缩自保的当口,想想看,大学士中有几个要被放,甚至是杀头,于谦等文官中能说上话的重臣要么退职。要么被逮捕问罪,武官从龙夺门的很多,正在受宠之中。所以,此奏一上。朝野瞩目,看着只是一种地方官制的设制,其实关系极大,就是文武两大集团,还有中官集团三方势力在军权政事上的大争端的汇总。

 这是一篇大文章,谁赢了,一叶落而知秋至,那些旁观的人,怎么下注,捧哪一边的臭脚,到时候可就难说的很了。

 “哎,不成功!”

 靖远伯王旗已经奔走一天,老头儿须皆白,神情惨淡,对着自家后园楼阁上的众人摊手苦笑道:“曹吉祥这会正是得意的时候,哪会有空理会我这个老头子?和他谈了半天。不得耍领。再找刘永诚,干肺,见也不要见了。唉。不成功,不成功!”

 文武相争,王老头儿是个热心人。说是武臣,其实是正经的武官,到这会儿,立场就和正经的武官不同了。石亨的奏折一止,正经的武官无不区门。但女官则矛不反对朝野!此争的非常厉

 此事的关键,还在于谁能影响到皇帝。要是景泰年间。提也不必提。于谦那一关就过不去,也不会有武官自己找不自在,提这种明显被驳回的事。但现在不同了,要帝刚刚复位,身边最得用的,当然还是从龙复辟的那几个功臣。最得势的。当然是现在提督京营的曹吉祥,其次,便是掌握四卫营的御马监太监刘永诚。只要是这两个太监有一个站在文官们一边,大家的胆气也壮了,总会有人敢出来说话,舆论起来。石亨等人也未必就能一手遮天。

 这也是到靖远伯府的一众文官的公议,公推王老头儿去试试口气。

 结果老头儿回来,就是这副气急败坏的模样,看来,这一次碰的钉子也真是不

 天顺复辟,靖远伯幷不得意。景秦年间,老头儿也是重臣,说话也是算数的。景泰原本叫他在南京当兵部尚书。手握东南兵权,后来回京师后又把看守南宫的重任给了他,说起来也是元老重臣,现在这会到是好了,复辟功劳不如人,说话也不响,儿子王祥参加复辟时表现也不争气,两次落马,沦为笑柄。这功,老伯爷也不打算争了,总之,改元之后,靖远伯府的气象反而不如复辟之前。

 但王老头儿是一心为国的人。这一点遭际也是无所谓的事。

 反正国朝现在统绪是没有问题了。国泰民安也不成问题,为重臣者。操劳国事到这种地步,原本也可以歇肩了事了。

 但巡抚之设,关系到未来文武谁柄国政的大事,说起来只是地方政治,但从巡抚幵始,一层层的上来,到底要把武官和勋臣的威风权势打下去,大明才能长治久安。

 这一点认识,是所有文官的一体认识,就算文官集团品复杂,按同年,地域,品格,官位,爱好等等分为无数的派,但是在和勋臣武臣争权这一方面却是团结无比。想法也很简单,只有让文官秉持国政。大明才会顺顺当当的传承下去。不然的话,恐惧唐朝的藩镇之祸,尽管大家对宋朝的孱弱都不喜欢,但宋朝的以文制武这一层,却是所有的文官都极为赞同的基本国政。

 “老伯爷”侍立在一边的李贤是在场文官中的后辈,所以干脆站着说话,他想了半天,皱着眉头道:“锦衣都督张某人,听说是老伯爷门下,何妨请来谈谈?”

 “咦!”王旗拍了拍自己的额头,道:“把他给忘了。”

 “伯爷怕是太操劳了一些李贤笑道:“但此人也是新贵,听说皇上对他非常欣赏,宠信不在曹太监之下,他虽然是武臣,但听说也是幼读诗书的,前著藩镇之祸,未必也是一点不知道。为了常保禄位。守大明平安,未必就是不可以谈谈看

 “嗯,嗯!”王旗连连点头,向着坐在一边的吏部尚:“行俭,你看如何?”

 “行王直一直闭目养神。到了这会儿才睁了睁眼,道:“可以试试!”

 一票大佬都用赞赏的眼光看向李贤。大家坐在这里,一筹莫展。主张都是李贤所出。现在不慌不。多弃设法,这种沉稳气度,就很不坏。

 李贤的大用,也是有征兆出来。

 朝局虽然武官大用,但国事不能尽用武臣,还是要有得力的文官。大学士辅陈循已经年迈不堪用,退职是早晚的事。其余几个大学士退职的退职,放的放,王文命在旦夕,景泰年间的内阁,几乎是要换光了。

 新的大学士人选,徐有贞入阁也是必然之势。此人能力出众,在夺门复辟之前就已经对当时的太上皇表示了效忠之意,复辟当天,草诏复位也是徐有贞的事,再加上在景泰年间幷不得志,种种迹象已经足以证明,徐有贞入阁是必然之势。

 除了徐有贞外,则有李贤这样的后起之秀,人品才干都是没得说,几次入见奏对都很称旨,朝中大佬对他也很推许,所以,李贤入阁办事,也就是最近的事了。

 有这样的正臣能臣在朝,大家的心思也总算放下一些。老实说,从永乐年间入仕途,历经数朝。到现在巍然不侄的这些重臣们,一个咋。都是七老八十,精力衰迈,也是到时候推出后进来接手的时候了。

 李贤,是一个很不错的人选。

 “好”王骤总结道:“我这就派人,去请他过来谈谈看”请登6肌支持作  M.ssVvxS.com
上章 锦衣为王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