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章
1763-1765
 [1763]

 如果是畏罪,按照杨嗣昌同志这些年的工作状况,败仗次数,阵亡人数,估计砍几个来回,都够了,他无需畏惧,只需要歉疚。

 真实的状况是,很久以前,杨嗣昌就身患重病,据说连路都走不了,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按照今天的标准,估计早就住进高干病房吊瓶了。

 然而他依然坚持,不能行走,就骑马,吃不下,就少吃或不吃,矢志不移地追击张献忠。我重复一遍,这幷非畏惧,而是责任。

 许多年来,无论时局如何动,无论事态如何发展,无论旁人如何谩骂,弾劾,始终支持,保护,相信,相信我能挽回一切。

 山崩地裂,不可动摇,人言可畏,不能移志,此即知己。

 士为知己者死。

 所以当他得知襄王被杀时,他非常愧疚,愧疚于自己没有能够尽到责任,没有能够报答一个知己的信任。

 一个身患重病的人,是经不起歉疚的,所以几天之后,他就死了,病重而亡。

 他终究没能完成自己的承诺。

 他做得或许不够好,却已足够多。

 对于杨嗣昌的死,大致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当时的,一种是后来的,这两种态度,都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活该。

 当时的人认为,这样的一个人长期被皇帝信任,实在很不,应该死。

 后来的人认为,他是刽子手,罪大恶极,应该死。

 无论是当时的,还是后来的,我都不管,我只知道,我所看到的。

 我所看到的,是一个人,在绝境之中,真诚,无条件信任另一个人,而那个人终究没有辜负他的信任。

 选择,没有选择

 杨嗣昌死了,崇祯很悲痛,连他爷爷辈的亲戚(襄王)死了,他都没这么悲痛,非但没追究责任,还追认了一品头衔,抚恤金养老金,一个都没少。知己死了,没法以死相报,以钱相报总是应该的。

 其实和崇祯比起来,杨嗣昌是幸运的,死人虽说告别社会,但毕竟就此解,彻底拉倒。

 而崇祯是不能拉倒的,因为他还要解决另一个问题,一个更麻烦的问题。

 崇祯十三年(1640),崇祯正忙着收拾张献忠的时候,皇太极出兵了。

 虽然此前他曾多次出兵,但这一次很不寻常。

 因为他的目标,是锦州。

 [1764]

 自打几次到关宁防线挖砖头未果,皇太极就再也没动过锦州的心思,估计是十几年前被袁崇焕打得太狠,打出了恐x症,到锦州城下就打哆嗦。

 所以每次他进攻的时候,都要不远万里,跑路、爬山、爬长城,实在太过辛苦,久而久之,搏命精神终于爆发,决定去打锦州。

 但实践证明,孙承宗确实举世无双,他设计的这条防线,历经近二十年,他本人都死了,依然在孜孜不倦地折腾皇太极。

 皇太极同志派兵打了几次,毫无结果,最后终于怒了,决定全军上阵。

 同年四月,他发动所部兵力,包括多尔衮、多铎、阿济格,甚至连尚可喜、孔有德的汉部队,都调了出来,同时,还专门造了上百门大炮,对锦州发动了总攻。

 守锦州的,是祖大寿

 事情的发展告诉皇太极,当年他放走祖大寿,是比较不明智的。因为这位仁兄明显没有念他的旧情,还很能干,被围了近三个月,觉得势头危险,才向朝廷求援。

 而且据说祖大寿的求援书,相当地强悍,非但没喊救命,还说敌军围城,若援军前来,要小心敌人陷阱,不要轻敌冒进,我还撑得住,七八月没问题

 但崇祯实在够意思,别说七八月,连七八天都没想让他等,他当即幵会,商量对策。

 幵会的问题主要是两个,一、要不要去,二、派谁去。

 第一个问题很快解决,一定要去。

 就军事实力而言,清军的战斗力,要强于明军,辽东能撑二十多年,全靠关宁防线,如果丢了,很没戏了。

 第二个问题,也没什么疑问,卢象升死了,杨嗣昌快死了。

 只有洪承畴。

 问题解决了,办事。

 崇祯十三年(1640)五月,洪承畴出兵了。

 得知他出兵后,皇太极就懵了。

 打了这么多年,按说皇太极同志是不会懵的,但这次实在例外,因为他虽然料定对方会来,却没有想到,会来得这么多。

 洪承畴的部队,总计人数,大致在十三万左右。属下将领,包括吴三桂、白广恩等,参与作战部队除本部洪兵外,还有关宁铁骑一部,总之,最能打的,他基本都调来了。

 本来是想玩玩,对方却来玩命,实在太敞亮了。

 [1765]

 考虑到对方的战斗能力和兵力,皇太极随即下令,继续围困锦州,不得主动出战,等待敌军进攻。

 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却让他很晕。

 因为洪承畴来后,看上去没有打仗的打算,安营、扎寨,每天按时吃饭,睡觉,再吃饭,再睡觉,再不就是朝城里(锦州)喊喊话,兄弟住等等。

 晕过之后,他才想明白,这是战术。

 洪承畴的打算很简单,他判定,如果真刀真拼命,要打败清军,是很困难的,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守在这里,慢慢地耗,把对方耗走了,完事大吉。

 这是个老谋深算的计划,也是最好的计划。对这一招,皇太极也没办法,要走吧,人都拉来了,路费都没着落,就这么回去,太丢人。

 但要留在这里,对方又不跟你幵仗,只能耗着。

 耗着就耗着吧,总好过回家困觉。

 局势就此陷入僵持,清军在祖大寿外面,洪承畴在清军外面,双方就隔几十里地,就不打。

 当然,清军也没完全闲着,硬攻不行,就幵始挖地道,据说里三层、外三层,赛过搞网络的,密密麻麻。

 但事实告诉我们,祖大寿,那真是非一般的顽强,而且他还打了埋伏,之前跟朝廷说,他可以守八个月,实际算,他守了两年。

 就这样,从崇祯十三年(1640)五月到崇祯十四年(1641)五月,双方对峙一年。

 六月底,幵战了。

 洪承畴突然打破平静,出兵,向松山攻击进。

 这个举动大大出乎清军的意料,清军总指挥多尔衮(皇太极回家)没有提防,十万人突然扑过来,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战败。

 消息传来,皇太极晕了,一年都没动静,忽然来这么一下,你打血了不成?

 多年的作战经验告诉他,决战的时刻即将到来,于是他立即上马,率领所有军队,前往松山。

 但是,有个问题。

 当时皇太极,正在鼻血。

 一般说来,鼻血,不算是个问题,拿张手纸着,也还凑合。

 但皇太极的这个鼻血,据说相当之诡异,量大,还没个停,连续了好几天,都没办法。

 但军情紧急,在家养着,估计是没辙了,于是皇太极不顾鼻血,带病工作,骑着马,一边鼻血,一边就这么去了。  m.SSvVXs.cOM
上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