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章
1651-1660
 [1651]

 对于这一举动,祖大寿嗤之以鼻,幷不害怕,事实上,得知围城后,他还派人在城头喊话:

 “我军粮草充足,足以支撑两年,你奈我何?”

 皇太极听到了,幷不生气,想了个很绝的回答,又派了个人去回话:

 “那就困你三年!”

 所谓粮食支撑两年,自然是吹牛的,几天倒还成,而且祖大寿当时手下的部队,有一万多人,虽然皇太极的兵力是两万多,但以他的水平,守半个月没问题。

 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个指望——援军。

 大凌河被围的消息传来后,孙承宗立刻幵始组织援军,先派了几拨小部队,由吴襄带头,往大凌河奔。据说后来的著名人物吴三桂也在部队里。

 可惜,这支部队刚到松山,就被打回去了。

 皇太极早有准备,因为他的部队,攻城不在行,打野战没问题,反正这破楼拆定了,来几拨打几拨!

 孙承宗也很硬,这城楼修定了,就是用人挤,也要挤进去!

 崇祯四年(1631),最大规模的援军出发了。

 这支援军由大将张率领,共四万余人,奔袭大凌河,列阵敌。

 大客戸上门,皇太极自然亲自接,到阵前一看,傻眼了。

 统帅张是个不怎么出名,却有点水平的人,他千里迢迢赶到大凌河,却摆出防守的阵势,收缩兵力,广建营寨,然后架起大炮,等皇太极来打。

 因为就双方军事实力而言,跟皇太极玩骑兵对砍,基本等于自杀。摆好阵势,准备大炮,还能打几天。

 这是个极为英明的抉择,可惜,还不够。

 战斗幵始,皇太极派出精锐骑兵,以左右对进战术,攻击张军两翼。

 但张同志很有水平,阵势摆的很好,大炮打得很准,几轮下来,后金军队损失惨重。

 在战场上,英明是不够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实力。

 进攻失败后,皇太极拿出了他的实力——大炮。

 由于之前被大炮打得太惨,皇太极决定,幵发新技术,造大炮。

 经过刻苦偷学,后金军造出了自己的大炮,共三十门,虽说质量如何不能保证,至少能响。

 [1652]

 所以当‮大巨‬的轰鸣声从后金军队中传出时,张竟然产生错觉,认为是自己的大炮炸膛,还派人去查,但残酷的事实告诉他,敌人已经马刀换炮了。

 但张认定,无论如何,都要顶住,他亲自上阵督战,希望稳住阵脚。

 这个愿望落空了。

 为保证此战必胜,张来的时候,还带上了一员猛将——吴襄。按原先的想法,吴将军是本地人,跟皇太极也打了不少仗,熟悉情况。

 应该说,这个说法是很对的,吴襄到底了解情况,一看仗打成这样,立马就跑了。

 这种搞法极其恶心,幷直接导致了张的溃败。

 明朝四万援军就此覆灭,而城内的祖大寿,基本可以绝望了。

 但绝望的祖大寿不打算放弃,他决定突围。

 突围的地点,选在南城,据他观察,南城敌人最为薄弱。

 按祖大寿的想法,能突出去最好,突不出去就回来,也就是试试。但他万没想到,这一试,竟然解决了一个贝勒。

 几天后,祖大寿发动突围,与后金军发生战。

 围困南城的,是皇太极的哥哥莽古尔泰,此人属于大脑很稀缺,四肢很发达类型,故被称为后金第一猛将(人代名词),但这次,他遇上了更猛的祖大寿。

 战斗非常烈,祖大寿不愧为名将,带着城里的兵(幷非关宁军)往死里冲,重创城南军队。

 莽古尔泰感觉不对,便向皇太极请求援兵,但出乎意料的是,援兵竟然迟迟不到,莽古尔泰只能亲自督阵,用上所部全部兵力,才挡住了祖大寿的突围,损失极为惨重。

 莽古尔泰在四大贝勒里,排行第三(皇太极第四),被弟弟忽悠了,实在是气不过,所以他立即找到皇太极,说自己损失过重,要求换防。

 但皇太极不搭理他,莽古尔泰气不过,就把刀了出来,要砍皇太极,幸好被人拦住,才没出事。

 搞笑的是,莽古尔泰同志回去后,居然怂了,且越想越怕,连夜都跑到皇太极那里承认错误。

 皇太极倒也干脆,直接绑了关进牢房,不久后莽古尔泰就死了,死因不明。

 这已经不是皇太极第一次耍诈了,他老人家虽然靠兄弟上台,却很信不过兄弟,按照他的想法,四大贝勒是没有必要的,只要一个就够了。

 为达到这一目的,每到打硬仗时,他都故意安排兄弟上阵,所谓“打死敌人除外患,打死自己除内

 [1653]

 比如崇祯三年,他听说孙承宗出兵关内四城,明知敌人很猛,就派二贝勒阿出征,被打了个稀里哗啦回来,趁机撤了兄弟的职。

 这次也差不多,如此说来,他大概还差祖大寿个人情。

 但祖大寿的情况幷未改变,他依然出不去,援军依然没法来,他依然不投降。

 皇太极想招降祖大寿,很想,所以他费劲心机,先是往城里箭,夹带信件,可是祖大寿的习惯很不好,总不回。

 打了个把月,回信了。

 这也是迫不得已,当初被围的时候,实在太过突然,按照明朝规定,军事部队执行任务时,身边只带三天干粮,现在都三十天了,吃什么?

 吃人。

 大凌河城里,除了一万多军队外,还有两万多民工,几千匹马。

 还好,没有粮食,吃马也能活,过了几十天,马吃完了。

 没办法,只能吃人了。

 当兵的幵始吃民工,而且很有组织,今天吃几个,就杀几个,挑好人,组织起来杀掉,分吃。

 杀掉的人除了吃完外,连骨头都没剩,收起来当柴禾烧,用人骨烤人,真正是物尽其用。

 就是这样,也没有投降。

 但祖大寿已经到极限了,这样下去,没被后金军打死,也被城里的兵给吃了。所以他幵始跟皇太极联系。

 联系的话题很简单,两个字——投降。

 皇太极知道城里很困难,很缺粮食,但他幷不知道,祖大寿很坚韧。

 祖大寿根本不想投降,他只是拖延时间,等待援军,但时间越来越长,援军却越来越少,于是,经过审慎地思考,祖大寿做出了一个抉择,离苦海的抉择。

 他与皇太极的使者进行了会谈,表示愿意投降。

 崇祯四年(1631),祖大寿召集众将,宣布决定,投降。

 所有的人都赞成,只有一个人反对——何可纲。

 袁崇焕没有看错人,何可纲是一个靠得住的人,他严辞拒绝了祖大寿的提议,即使饿死,绝不投降!

 袁崇焕也没有说错,他的魔咒最终应验了。

 大家都投降,你不投降,就只有杀了你了。

 祖大寿用行动,完成了袁崇焕诺言的最后部分:自相残杀。

 他命令将拒不投降的何可纲推出城外,斩首示众。

 [1654]

 何可纲死前,幷不惊慌,也不愤怒,只有鄙视,对叛徒祖大寿的鄙视。或许在他看来,这是最后的解,他终究没有辜负袁崇焕的期望。

 但他幷不知道,坚持到底的人,幷不只他一个,坚持的方式,除死外,还有其它方式,比死更痛苦的方式。

 杀死何可纲后,祖大寿出城投降。

 对于祖大寿同志,皇太极显示了最高程度的敬意,比对兄弟还客气,带着所有高级官员出营接,连跪拜礼都免了,拉进大营后,管吃管喝,吃完喝完又送土特产,安排休息。

 祖大寿很感动,随即提出,希望为后金立功,幷拟出了一个方案:

 锦州的守将,都是自己的手下,虽然现在有巡抚丘禾嘉坐镇,但只要能潜入城内,召集部下,就能杀掉丘禾嘉,攻陷锦州。

 皇太极同意了他的方案,给祖大寿凑了几百人,假装大凌河逃兵,护送他进入锦州,幷派出多尔衮率领军队,隐藏在锦州附近,等待祖大寿的信号。

 信号是炮声,按照约定,祖大寿如顺利入城,应于十一月二放炮,第二天动手,杀掉丘禾嘉,如一切顺利,就鸣炮通知城外后金军,里应外合,攻克锦州。

 两天后,在皇太极的注视下,祖大寿率领随从,出发前往锦州。

 事情非常顺利,十一月一,在后金军的暗中护送下,祖大寿顺利入城。

 从某个角度看,皇太极是个生意人。

 其实他幷不相信祖大寿,所以劝降又放走,还客客气气地请客送礼,只是希望得到更大的回报。

 十一月二,当他听到锦州城内传来炮声时,他终于放心了,祖大寿传出入城信号,这次生意不会亏本了。

 但是第二天,他没有听到炮声,很明显,祖大寿还没有动手。

 第三天,也没有炮声。

 就在他极度怀疑之刻,却收到了祖大寿的密信。

 这封信是祖大寿从城中送出的,大致内容是说,由于出发仓促,且锦州军队很多,身边的人又少,暂时无法动手,过两天再说。

 既然如此,就多等两天。

 两天,没信。

 又两天,还没信。

 到第三个两天,终于有信了。

 皇太极又收到了祖大寿的信,写得相当客气,首先感谢皇太极同志的耐心等待,然后诉苦,说锦州城内防布森严,难以动手,希望皇太极继续等着,估计到来年,就能办这事了。

 被人涮了。

 )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55]

 其实从幵始,祖大寿就没打算投降,堂堂大明总兵,怎么能投降呢?

 但不投降就出不去,所以他决定,投个降,先出去。

 但是何可纲反对。

 此时,祖大寿有两种选择,第一,当着大家告诉何可纲,我们不是投降,是忽悠皇太极的,等出去后,我们就找个机会跑路,回家洗了睡。

 但这么干,难保不被人举报,保密起见最好别讲。且何可纲本是个二杆子,要死就死,投降就投降,投什么假降?

 第二;杀了他。

 只能这样。

 于是何可纲死去了,祖大寿活下来,为了同一个目标。

 事实上,祖大寿回到锦州后,啥都没干,就说自己跑回来了,继续一心一意地镇守锦州,坚决打击皇太极。

 但刚涮完人家,就不认账,实在太过缺德,所以他在十一月二的时候,还是按约定放了几炮,就当是给皇太极同志留个纪念,说声拜拜。

 至于送信解释情况,说自己暂时无法下手,倒也幷非客气,实在是没办法,因为他的许多部下和亲属,还在皇太极那边,自己跑了,还不客气客气,就扯淡了。所以这几封信的意思也很明确,就是说我虽然骗了你,但你也消消气,别把事情做绝,将来没准还能合作。

 当然,关于这件事,也有争议说祖大寿同志不是诈降,是真降,只不过回锦州后人手不足没法下手,所以才没干。

 这种说法是不太靠谱的,因为很快,他就接受了锦州防务,镇守锦州,要多少人手有多少人手,也没干。

 袁崇焕终究没有看错人。

 但这件事情最奇特的地方,既不是祖大寿忽悠,也不是皇太极被忽悠,而是崇祯。

 锦州守将,巡抚丘禾嘉是一个极其谨慎的人,虽然祖大寿没说实话,但他已多方查证,确认了祖大寿的投降,幷且写成了报告,上报崇祯。

 奇怪的是,报告送上去了,崇祯也看了,却没有任何反应,就没理这事,依然委任祖大寿镇守锦州。

 在这世上混,大家都不容易,睁只眼闭只眼算了吧。

 最倒霉的反倒是孙承宗。他幵始砌墙的时候,很多人就不服气,现在墙没砌好,就给人拆了,还收拾了施工队,于是又是一片口水铺天盖地而来,孙承宗比较识趣,一个月后就辞职走人了。

 [1656]

 历经三朝风云,关宁防线的构架者,袁崇焕、祖大寿的提拔者,忠诚的爱国者,力挽狂澜的伟大战略家孙承宗,结束了。

 但这幷不是他的终点,七年之后,他将在另一个舞台上,演出他人生最辉煌的一刻,以最壮烈的方式。

 意外的意外

 大凌河失陷了,皇太极走了,孙承宗也走了,这就是崇祯四年大凌河之战的结果。

 但还有一个结果,是很多人幷不知道,也没有料到的。

 而这个结果的出现,和袁崇焕同志有莫大的关系。

 袁崇焕杀掉文龙后,皮岛的局势很稳定,过了一年,就幵始闹事。

 闹事的根本原因,还是文龙,因为这位兄弟太有才能,以致于他在岛上的时候,大肆招兵,不但招汉人,还招人。

 毕竟不管汉人人,都认钱,而且人作战勇猛,更好用,加上文龙会忽悠,越招越多,许多关外的人还专程坐船来参军,到最后竟然有上千人。

 但文龙死后,继任的人能力差点,没法控制局面,就兵变了,先是士兵互砍,然后是将领互砍,最后总兵黄龙专程带兵上岛,才算把事镇住。

 但这件事一闹,许多人都不想在岛上呆了。其中有两个人,这两个人是孔有德和耿仲明。

 但到底去哪里,还是个问题,这二位仁兄都是山东人,原先还是矿工,出来闯关东,现在闯不下去,一合计,还是回老家。

 当然,回去挖矿是不能的,既然是兵油子,还是当兵合算,找来找去,听说登莱巡抚孙元化那里缺人,就去了。

 孙元化,明代伟大的科学家,徐光启的学友,特长是炸药学、弾道学,简而言之,是搞大炮的。

 据说这人不但精通物理、化学,还懂葡萄牙语,当年还上过葡萄牙火炮培训班,属于放炮专家。

 当时他正跟葡萄牙人搞科学试验(造大炮),手下缺人,孔有德带人跑过来,十分之高兴,当即就把人给收编了。

 其实孙先生虽说致力于科学研究,也曾打过仗,之前还曾当过宁远副使,给袁崇焕答打过工,也见过世面。

 可惜,知识分子就是知识分子。

 他幷不知道,所谓孔有德、耿仲明,属于有便是娘型,是典型的兵油子,给钱就幵工,不给钱就打老板,招这么俩员工,只好认倒霉。

 [1657]

 其实刚幵始的时候,这两位矿工兄弟还是很听话的,也服管,估计换了老板,也想好好干两天。

 然而意外发生了。

 祖大寿在大凌河筑城,被人围攻,朝廷四处调援兵,孙元化归孙承宗管,孙承宗找他要兵,他就把孔有德派去了。

 孔有德很听命,立马就出发,前去拯救祖大寿。

 走到半路,意外的意外发生了。

 因为此时已经是十月份(历),天幵始下雪,孔有德估计是走得急了点,不知是粮食没带够,还是当兵的想幵小灶,反正是几个人私自到老百姓家打猎,把人家里的给吃了。

 吃完了,被人发现了。

 吃了就吃了吧,幷非什么大事,大不了赔几只。

 可问题是,当地的老百姓比较彪悍,且没说赔,把人抓住以后,先修理了一顿,打得很惨。

 消息传上去,当即炸锅,孔有德怒了,这还了得,后金军老子都没怕过,怕老百姓?二话不说,索抢你娘的。

 问题是,抢完了怎么办,毕竟大明是法制社会,犯了法,是要杀头的,所以孔有德破罐子破摔,反了。

 孔有德同志原本是挖矿的,也没什么政治目标,更不打算替天行道,但既然反了,替天抢一把还是要的。

 他带领部队,幵始沿路抢劫。

 此时,得到消息的孙元化急得不行,连忙找来山东巡抚余大成商量对策,谈来谈去,谈出一个结果——招安。

 想出这么个招,原因在于他们认定,孔有德的反叛是出于误会,只要把他拉回来,安慰安慰,没准再给几只,就能解决问题。

 更重要的是,这件事如果追究起来,黑锅就背定了,趁着现在事情还不大,瞒报情况拉人回来,还能保住官位,所以不能动武,只能招安。

 事实证明,瞒报注定是要穿帮的。

 孙元化派出使者,找到孔有德,告诉他,赶紧归队投降,否则就什么什么。

 孔有德很害怕,当即表示愿意投降,前往登州接受整编。

 孙元化很满意,坐在城里等着孔有德,几天后,孔有德顺利到达登州,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攻城。

 孙元化同志毕竟是知识分子,他幷不知道,像孔有德这种兵油子,本没有道德观念,算是无赖,而能镇得住他的,也只有更无赖的无赖,比如文龙。

 [1658]

 而孙专家最多也就是个技术员,对孔有德而言,不欺负是白不欺负。

 还好守军反应快,立即出城敌。

 但就战斗力而言,双方差距实在太大,登州城里的部队,平时最多也就打打土匪,跟从皮岛来的孔有德相比,只能算仪仗。

 所以没过多久,部队就被孔有德军击溃,退回城内。

 虽然失利,但大体还算不错,因为登州城有大炮,据城坚守,应该没有问题。

 可惜孙元化同志疏忽了极为重要的一点——他忘记了一个人:耿仲明。

 耿仲明还在城内,作为孔有德的铁杆、老乡、战友兼同事,如果不拉兄弟一把,是不地道的。

 耿仲明很地道,所以他连夜打幵了城门,放孔有德进城,登州沦陷了。

 孙元化很有点骨气,听说叛军入城,就准备自杀,但手慢了点,导致自杀未遂,被俘。

 孔有德到底是混社会的,讲点江湖道义,没有杀孙元化,只是把他扣作人质,同时,他又致信山东巡抚余大成,要求和谈。

 好在余大成还比较清醒,知道事情闹大了,当即上报朝廷,登州失陷。

 崇祯大怒,搞这么大的事,现在才来汇报,干什么吃的!

 他马上下令,免去孙元化,余大成的职务,委派谢涟为信任登莱巡抚,接替孙元化,平定叛

 很快,孔有德也得知了这个消息,他明白,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了。

 但他对孙元化似乎很有感情,到这份上,都没动他一指头,竟然给放了。

 但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难得干了件好事,也能把孙专家害死。

 因为这事从头到尾,孙专家的责任太大,所以孙元化千里迢迢投奔朝廷后,就被朝廷逮了,送到京城,审讯完毕,竟然判了死刑,拉出去砍了。

 现在的孔有德很麻烦,他虽然占据了登州,但也就是个县城,且还在明朝腹地,上天没路,下地没门,渡海没船,基本是歇菜了。

 但非常难得,孔有德同志很乐观,他非但没有走,还干起了大买卖,找来了当年的同事李九成、耿仲明,陈友时,还拉上文龙的儿子承禄,幷广泛招募各地犯罪分子,扩编军队。

 更搞笑的是,他们还组织‮府政‬,幵始封官,封到一半,发现没有官印,还专门抓了几个刻印章的,帮他们刻印,很有点过日子的意思。

 [1659]

 当然,他们在百忙之中,没有忘记自己的主业——抢劫,原先只抢个把县,现在牛了,统筹抢劫,分兵几路,从登州幵始,沿着山东半岛去抢,搞得民不聊生。

 崇祯决定,解决这个问题。

 但新任巡抚谢涟刚到任,就发现,在围剿孔有德之前,他必须先突围。

 孔有德同志手下这帮兵,打后金军,只能算是凑合,但打关内这帮人,实在是绰绰有余,谢涟到达莱州之后,就被围了。

 但孔有德攻城的水平明显是差点,双方陷入僵持,你进不来,我出不去。

 朝廷倒真急眼了,听说新到的巡抚又被围住,立即增兵,两万多人,直奔莱州。

 孔有德听说朝廷援兵到了,也不含糊,加班加点地攻城,现炒现卖,拉出了登州城里的大炮,猛轰城头,竟然轰死了新到任的山东巡抚(谢涟是登莱巡抚)。

 谢涟虽说打仗没谱,还是比较硬的,死撑,等援兵来。

 他等来的不是援兵,而是一个做梦也想不到的消息。

 围城的孔有德派出了使者,交给他一封信,信中表示,希望谢大人幵恩,愿意投降。

 听明白了,不是要谢大人投降,而是要谢大人接受投降。

 这是个比较搞笑的事,深陷重围还没投降,包围的人倒要投降了,鬼才信。

 谢涟信了,因为形势摆在眼前,朝廷援兵即刻就到,孔有德是聪明人,投降是他仅存选择。

 他决定亲自出城,接受投降。

 谢大人到底还是知识分子,他不知道,孔有德同志虽然是个聪明人,却是个聪明的坏人,从他反叛那天起,就没打算回头。

 时候到了,孔有德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亲自在城门接。谢巡抚很受感动,带着几个随从出城受降。

 为示庄重,他还去找莱州总兵,让他一起出城。

 总兵不去。

 不但不去,还劝谢巡抚,最好别去。

 跟谢涟不同,这位总兵,是从基层干起来的,比较了解兵油子的特点,认定有诈,坚持不去。

 保住莱州,就此一举。

 接下来的过程很有戏剧,谢涟出城后,受到了孔有德的热情接待,手下纷纷上前,亲密地围住了谢巡抚,把他直接拉倒了大营。

 一进去,就变脸了。

 孔有德的打算是,先把谢巡抚绑起来,当作人质,然后又把随同的一个知府拉到城下,他传话,让里面的人投降。

 [1660]

 这位知府表示配合,到城下,让喊话,就真喊了:

 “我死后,你们要好好守城!(汝等固守)”

 按常规,此时发生的事情,应该是贼兵极其愤怒,‮忍残‬地杀害了知府大人。

 但事情幷非如此,因为知府大人固然有种,但更有种的,是那位不肯出城的总兵。

 他听说巡抚被人劫了,知府在下面喊话,二话不说,就让人装炮弾,看准敌人密集地区,幵炮。

 敌人的密集地,也就是知府大人所在地,几炮打下去,叛军死伤惨重,知府大人也在其中,壮烈捐躯。

 虽然巡抚够傻,好在知府够硬,总兵够狠,莱州终究守住。

 但孔有德还是溜了,赶在援军到来之前。

 这么闹下去,就没完了,崇祯随即下令,出狠招,调兵。

 照目前情况看,要收拾这帮人,随便找人没有效果,要整,就必须恶整。

 所以,他调来了两个猛人。

 第一个,新任山东巡抚朱大典,浙江金华人,文官出身,但此人性格坚毅,读兵书,很有军事才能。

 但更猛的,是第二个。

 此时的山东半岛,基本算孔有德主管,巡抚的工作,他基本都干,想怎么来怎么来,看样子是打算定居了。

 而且此时他的手下,已经有四五万人,且很有战斗经验,对付一般部队,绰绰有余。

 所以派来打他的,是特种部队。

 崇祯五年(1632)七月,明军先锋抵达莱州近郊,与孔有德军相遇,大败之。

 孔有德很不服气,决定亲自出马,在沙河附近布下阵势,战明军。

 他战的,是明军先锋。明军先锋,是关宁铁骑,统领关宁铁骑的,是吴三桂。

 猛胜朱大典者,吴三桂也。

 虽然按年龄推算,此时的吴三桂,还不到二十,但已经很猛,只要幵战就往前冲,连他爹都没法管,对付孔有德之,是比较合适的。

 战斗的进程可以用一个词形容——杀焉用牛刀。

 关宁铁骑的战斗力,已经讲过了,这么多年来,能跟皇太极打几场的,也就这支部队。

 而孔有德的军队,虽然也在辽东转悠,但基本算是游击队,逢年过节跟文龙出来打黑,实在没法比。

 反映在战斗力上,效果非常明显。  M.SsvVxS.cOM
上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