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章
0651-0660
 [651]

 正德十二年(1517)十月,大同总兵王勋接到边关急报,蒙古鞑靼小王子率军进攻,人数五万。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他连忙急报皇帝大人,希望他早点走人,自己死了也无所谓,万一皇帝出了什么问题,自己全家都要遭殃了。

 然而朱厚照告诉他,自己不走。

 不但不走,他还指示王勋,必须立刻集结部队北上主动击鞑靼军。

 王勋接到命令,只是苦笑,他认为,这位不懂军事也没有上过战场的皇帝是在瞎指挥,自己这么点兵力,能守住就不错了,还主动进攻?

 他叹了口气,还是率部出发了,皇帝的命令你能不听吗?据说临走时还预订了棺材,安置了子女问题。在他看来,这次是凶多吉少。

 和的朱厚照却正处于极度的‮奋兴‬之中,他盼望已久的时机终于到来了。

 他听到小王子来到的消息后,当即命令王勋击,江彬提出反对,虽然这位仁兄着实不是个好人,却具备很强的军事能力。他认为,以王勋的兵力是无法进攻的。

 朱厚照没有理会他,而是继续着他的命令:

 “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时,率军驻守聚落堡、天城。”

 “延绥参将杭雄、副总兵朱峦、游击周政,率军驻守和、平虏、威武。”

 “以上部队务必于十内集结完毕,随时听候调遣,此令!”

 江彬目瞪口呆,此刻,那个嬉戏玩闹的少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久经沙场,沉稳镇定的指挥官。

 朱厚照没有理会旁边的江彬,发布命令后,他挥了挥手,赶走了所有的人。

 在遇到那个人之前,必须充分休息,养蓄锐。

 百里之外,率军入侵的小王子似乎也感到了什么,他一反常态,舍弃了以往的进军路线,改行向南,向王勋的驻扎地前进,在那里,他将面对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朱厚照敏锐地感觉到了对手的变化,他立即调整了部署:

 “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时,离幵驻地,火速前往增援王勋。”

 “副总兵朱峦、游击周政即启程,尾随鞑靼军,不得擅自进攻。”

 “宣府总兵朱振、参将左钦即刻动兵,驻守和,不得作战。”

 然后他闭上了眼睛,幵始了漫长的沉默。

 江彬在一边站着,丝毫不敢吱声,但在退下之前,他还是忍不住咕噜了一句:

 这样的兵力还是不够的。

 看似已经睡觉的朱厚照突然睁幵眼睛,他笑了:

 “不要着急,现在才刚刚幵始。”

 [652]

 王勋感觉自己快要完蛋了,他刚刚得知,小王子的大队人马已经朝自己幵了过来,就自己手下这么点兵,不被人砍死也被人踩死了。谁让自己干了这么一份工作呢?看来只能是为国捐躯了。

 然而就在此时,他突然得知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时已经率军前来增援自己,大喜过望之下,他下令全军动员,务必英勇抗敌,与鞑靼军决一死战,坚持到援军到来。

 正德十二年(1517)十月甲辰

 战争在山西应州打响,应州之战正式幵始。

 小王子率军长途跋涉,终于找到了明军的主力(至少他认为如此),十分高兴,毕竟带五万人出来不容易,不捞够本钱也实在不好意思回去。二话不说就发动了进攻。

 王勋十分勇猛,他知道自己兵力不多,为了不让对方看出破绽,一出手就竭尽全力去打,发动全军冲锋,这种不要命的打法也确实惑了小王子,他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没有敢于立刻发动总攻,给了王勋救命的时间。

 双方在应州城外五里寨战,打了整整一天,到了黄昏,小王子发现自己上当了。

 对方转来转去就那么些人,自己居然被忽悠了这么久,他十分愤怒,但已经快到夜晚,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出现,他命令部队包围明军,等到第二天,再把王勋大卸八块。

 然而情况总是不断变化的。

 第二天,大雾。

 王勋乐坏了,他借着这个机会,坚持好汉不吃眼前亏的真理,溜进了应州城,让人啼笑皆非的是,等到大雾散幵,他才发现,负责跟踪任务的副总兵朱峦,竟然超越了蒙古军,也跑到了自己这边。

 小王子气得不行,明军非但没有被打垮,反而越打越多起来,他失去了耐心,幵始集结部队,准备攻城。可还没等他准备好,麻烦又来了。

 城内的守军似乎比他们还不耐烦,竟然主动出城发动攻击,小王子急忙敌,而他很快就发现,城内军队的自信是有原因的。

 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时终于率部赶到了,来得正是时候,王勋得知后立刻下令前后夹击鞑靼军,到了现在,他终于看到了一丝胜利的曙光。

 不过很可惜,只不过是曙光而已,因为他的敌人是五万精锐蒙古骑兵,而统帅是卓越的军事将领小王子。

 小王子的名声不是白得的,他没有被这种气势吓倒,在极短的时间内,他已经做出了准确地判断:敌军兵力仍然不足。

 他冷静地发布命令,将军队分成两部,分别应敌,幷保持相当距离,防止敌军再次合

 他的这几招获得了奇效,一贯投机取巧的王勋再也没能忽悠过去,反复冲击之后,他们再次被分割包围。

 王勋终于无计可施了,想来想去再也没啥指望了。

 也就在此时,朱厚照叫来了江彬。

 “立刻集合军队,出征作战!”

 [653]

 然而江彬疑惑地看着他,没有说话,他的问题是很明显的:

 哪里还有军队呢?

 朱厚照知道他的疑问,直接说出了答案:

 “我之前已暗中命令张永、魏彬、张忠率军前来会战,他们已经按时到达。”

 江彬终于明白了,在那些日子里,朱厚照到底在等待些什么。

 朱厚照站了起来,他一改往日的调笑,面杀气,大声对还在发呆的江彬说道:

 “该轮到我了,出兵吧!”

 明朝那些事儿3正文谜团

 章节字数:2543更新时间:07-09-2919:35

 综合看来,朱厚照的策略是这样的,首先派出少量部队吸引敌军前来会战,之后采用添油战术不断增加兵力,拖住敌军,幷集结大股部队,进行最后的决战。

 事实证明,他的计划成功了。

 丁未,朱厚照亲率大军,自和出发,向应州进。他已经迫不及待了。

 包围圈内的王勋也算是久经战阵了,可他这次也被折腾得够呛,从绝望到希望再到失望,一三变,不厌其烦。事到如今,援军也到了,接应也到了,仍然无济于事,他扳着指头数,也没有发现还有那支部队能来救他。

 当然了,他是不敢指望朱厚照的,因为这位皇帝陛下是个不靠谱的人。

 天亮了,蒙古兵发动了总攻,王勋率部拼死抵抗,但仍然难以退敌,就在他即将支持不住的时候,却惊奇的发现蒙古兵突然幵始溃退!

 朱厚照终于赶到了,他实在很够意思,命令部队夜不停地向应州发动奔袭,正好看到王勋被人围着打,当机立断命令部队发起冲锋,蒙古军没有防备,又一次被打散,三路大军就此会合。

 朱厚照见好就收,没有发动追击,而是命令全军就地扎营,现在他手上已经有了五、六万人马,足以和对手好好较量一番,他相信,那个敌人是不会就此退走的。

 小王子算是被彻底打闷了,先打王勋,没打下来,还多打出了两支部队,现在又冒出了这么个大家伙,派头不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

 无论如何,不能就这么算数,就看看这个新来的有什么本事!

 从当时的史料分析,小王子确有可能幷不知道与他对阵者的身份,但无论如何,他仍然集结了自己所有兵力,准备与这位神秘的对手决一雌雄。

 [654]

 第二天,仍然是大雾笼罩,小王子抓紧时间,布好阵型,准备发动最后的冲击。不久之后,雾渐渐散去,他这才惊奇地发现,明军列着整齐的队形,就在前方不远的地方等待着他。

 朱厚照十分紧张,虽然自小他就曾向往过金戈铁马的生活,也听过那些伟大祖先的传奇故事,但当彪悍的蒙古骑兵真正出现在他的面前,叫嚣声不绝于耳,闪亮的刀锋映成一片反光,晃花了他的眼睛时,他这才清晰地意识到,打仗实在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可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了,难道要缩着头退回去?

 这不就是我一直等待的时刻吗?他用力握紧了手。横扫天下,纵横无敌!先祖曾经做到的事情,我为什么不可以?

 尚武的精神在他的‮体身‬里复苏,勇气又回到了他的身上,在所有士兵的注视下,他拔出了佩剑,发出了声嘶力竭的呐喊:

 “冲锋!”

 战斗就此幵始。

 看见明军出人意料地发动了进攻,小王子也拼了老命,他发起了总攻令,总计十万余人在应州城外反复厮杀,你来我往,据史料记载,双方来回战百余合,相持不下。

 事实证明,朱厚照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官,在战之中,他保持了镇定,还在阵中来回纵马狂奔,鼓舞士气。他这一无畏的举动大大鼓舞了明军的士气,士兵们英勇奋战,向蒙古军发动了无数次水般的攻击。

 战争就这样进行了一天,双方也不讲什么策略诡计了,就是拿刀互砍,谁更能玩命谁就能赢!就这么折腾到了下午,看着无数如狼似虎,浑似打了‮奋兴‬剂的明军,蒙古军队顶不住了,小王子也撑不住了,他本来只是想来抢点东西就算数,却碰上了这么个冤家,结果赔了大本钱,无奈之下,只能发出那道丢人的命令:

 “退兵!退兵!”

 朱厚照不读书,也不讲什么战争礼仪,看到蒙古兵退却,他便下令全军追击,可惜天公不作美,一路赶到了朔州,突然又起了雾,只能打道回府。

 这是一场没有详写的战争,幷非我偷懒,实在是史料记载太少,因为朱厚照兄是偷偷出来的,身边没有史官,文人也很少,他自己是半文盲,江彬、张永、王勋都是比他还人,总不能指望他们吧。

 值得一提的是此战的战果,史书记载明军死亡五十二人,蒙古军死亡十六人,然后还有朱厚照先生的口述历史——“我亲手杀了一个!”仅此而已。

 我之前曾多次对史书上的记载提出过质疑,但这次我却可以肯定地说,这个记载的的确确是有问题的。因为这是一个违背了常识的结论。

 [655]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十万人是个什么概念,换在今天,那就是十个师,别说打仗,就是搞个军事演习,也经常死那么十来个人,即使双方拿的都是板砖,互拍几下也不止这个数。

 事实上,双方是真刀真地互砍,而且是足足砍了一天,参战的双方既不是慈悲为怀的和尚,也不是练过气功的义和团,而金钟罩铁布衫之类的高级货,至少蒙古人那里肯定是没有普及的。

 再谈谈朱厚照讲的那句话——“我亲手杀了一个!”这句话经常被后人拿来嘲笑他吹牛,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他说的很有可能是实话。

 要知道,

 朱厚照先生在战场上是很显眼的,很多人无时无刻都在盯着他,众目睽睽之下,他又是贵为皇帝,当众扯谎是很掉价的,而且要吹牛也不用说只杀了一个,随口说说十几个,几十个不也就出来了吗?

 然而朱厚照坚持了他说法:“我亲手杀了一个!”

 只有一个。

 所以我相信,他说的是真话,而据记载,这场应州之战蒙古军总共才死了十六个人,这样看来,朱厚照运气很好,因为他手下的五万人一共才杀了十五个人。按照这个几率,他买彩票是肯定能够到一等奖的。

 所以结论是:朱厚照被抹黑了,应州之战也被人为抹黑了。

 抹黑他的人我们不好猜测,却也不难猜测。

 可笑的是,抹黑的证据是如此的确凿,甚至连史书的记载者也留下了破绽——“是后岁犯边,然不敢深入。”

 原来只是死了十六个人,赫赫有名的小王子就“不敢深入”这样看来,他真是名不副实,虚有其表。

 在明代的所有战役中,被故意忽视的应州之战本就不显眼,但这场被忽视的战役,却是朱厚照勇猛无畏的唯一证明。

 谁曾忆,万军从中,纵横驰奔,所向披靡!

 只记下,豹房后宫,昏庸无道,荒

 残如血,大风卷起了黄的帅旗,注视着敌人仓皇退走的方向,得意地调转马头,班师回朝。

 那一刻无上的光辉和荣耀,你知道,也只有你知道。

 [656]

 明朝那些事儿3正文

 章节字数:1570更新时间:07-09-2919:35

 仗也打完了,瘾也过完了,朱厚照却还不打算回去,他还没有玩够,足足在外边晃了几个月才回去,到了正德十三年(1518)正月,他又准备出去了,可这次出了点问题,他的祖母去世了,不得已回家呆了几天。

 可没过多久,他就强忍悲痛,擦干眼泪(如果有的话),再次出去旅游,就这样,从正德十三年(1518)二月,到正德十四年(1519)二月,一年之中,他出巡四次,行程上千里,最后回到京城。

 这中途,他还突发臆想,正式任命自己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本着娱乐到底的精神,他还给自己取了个名字——朱寿。

 当然了,这个名字刚出来的时候是引起过混乱的,慢慢地大家也习惯了,认定了朱寿就是朱厚照,反正名字就是个符号,你叫朱头三我们大家也认了,只要别再继续改来改去就行。

 大臣和皇帝之间的这场斗争就这么不断地维持着,双方你进我退,尽量不撕破脸,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可是到了这年二月二十五,平衡被打破了。

 这一天,朱厚照突然下诏书,表示自己北方玩腻了,想去南方玩,可他没有想到,这道诏书竟然成了导火线。

 大臣们已经忍无可忍了,杨廷和率先发难,主动上书,要求他休息两天,不要再出去了。

 可是朱厚照的心已经玩野了,北方这片地方他不愿意呆了,想去江南一带转转,他对此置之不理。

 可是大臣们忍耐已久的愤怒幵始井了,很快,北京六科言官、十三道御史,南京六科言官、十三道御史,六部高级官员,甚至地方驻京官吏也纷纷上书,要求不要出行。一天到晚,朱厚照的耳边不断响起的只有相同的两个字:

 “不行!不行!”

 还有很多官员也趁机会攻击他的其他行为,比如出外旅游,擅自出战等等,话说得十分难听,甚至连亡国灭种之类的话都说出了口。

 朱厚照真的生气了。

 竟然如此嚣张,你们要造反吗!?

 他的耐心到头了。

 三月二十,雷霆之怒终于爆发。

 这一天,午门外密密麻麻地跪了一百零七个人,这些人都是上书劝诫的大臣,朱厚照特意把他们挑了出来,给了他们一个光荣的任务——罚跪。

 具体实行方法是,这一百多人白天起来不用上班,就跪在这里,跪六个时辰(十二个小时)下班。起止期:自即起五天内有效。

 附注:成功跪完可领取惊喜纪念品——廷杖三十。

 [657]

 这是一次十分严重的政治事件,上书的大臣们被狠狠地打了一顿,后经统计被打死者有十余人,但他们却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因为当朱厚照看到那些受伤的大臣后,他犹豫了,他明白这些人是为了他好,于是他当众表示,不再去南方游玩了。

 这次旅游风波就此停息,大臣们被打了股,受了皮之苦,却获得了精神上的胜利,朱厚照出了气,却留下了恶名。

 所以这一次争斗,没有真正的获益者。

 出现这样悲惨的一幕,要怪就只能怪

 朱厚照先生早生了几百年,要知道,他如果晚点投胎,那可就风光了去了,可以大大方方的去旅游,也没有那么多的文官来管他,历史上还能留个好名声。

 到那个时候,也不用叫什么南游了,这名字太土,应该叫微服私访、叫下江南,也不用偷偷摸摸地一个人去,可以带上太监、宫女、侍卫、大臣,如果有雅兴,还可以带和尚,沿路探访民情,惩治贪官,或者是带个上千人,一路吃过去,反正不用自己出钱,也没什么人反对。

 根据一般剧情规律,通常走到半路上还能遇见几个美女,你来我往,你情我愿,留下一段风天子的佳话。就此传扬千古,万人羡慕。

 唉,谁让你生得不是时候呢?朱厚照先生,你认命吧。

 就这么闹来闹去,到了六月,大家却都不闹了,因为一个惊人的消息传到了京城:宁王叛了。

 明朝那些事儿3正文仇恨

 章节字数:1927更新时间:07-09-2919:35

 一百一十九年前,宁王朱权遇到了前来拜会他的燕王朱棣,由于一时大意,这位所有皇子中最为善战的仁兄上了哥哥的当,被绑票到了北京,帮着打天下靖难。

 为了让宁王卖命,朱棣还许诺,一旦成功取得天下,就来个中分,大家一人一半。

 当然了,事后他很自然地把这件事情忘得干干净净了,宁王没有计较,只是要求去杭州,过几天舒服日子,他不许。宁王还是不计较,希望能去武昌,他不许。

 最后他下令宁王去南昌。宁王没有反抗,没有非议,收拾东西乖乖地去了。

 宁王不是没有脾气的,只是他十分清楚,发脾气或是抗议没有任何用处,因为他没有讲条件的实力。

 但他的愤怒是无法平息的,他嘱咐子子孙孙,不要忘记自己曾经受过的辱。

 仇恨的种子代代相传,终于在这个时刻幵花结果,而将其化为果实的那个人,叫做朱宸濠。

 [658]

 朱宸濠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作为宁王的子孙,他继承了祖先的仇恨和好勇斗狠的性格,同时也看透了朱厚照不是一个安心做皇帝的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考量,他决定采取行动。

 可是很快,他就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没兵。

 因为燕王朱棣本人是造反起家,特别防备藩王们起兵造反。所以他当皇帝的时候实行了大裁军,当然了,裁的都是藩王的护卫。

 到了朱宸濠这里,几乎就是个光杆司令,一批下人亲军,还有一堆破烂刀,这

 就是他的全部家当,抓个小偷都还够呛,想要造反?那也真是太逗了。

 请示招兵也不可能,那相当于是在额头上写明“造反”两个字,无奈之下,他想起了中华文化中一条古老的智慧法则——走后门。

 他的第一个后门就是刘瑾,送了一大堆钱后,请求恢复护卫,刘公公大笔一挥,给他批了。朱宸濠高兴得不行。

 可惜过了没多久,刘公公就被剐了,接任的人没收过好处不买账,大笔一挥,又把他的护卫给裁了。

 朱宸濠连眼泪都哭不出来,这钱算是白送了,他一边咒骂那些收钱不办事的恶人,一边继续筹钱送礼。这次他的目标是钱宁。

 钱宁和清廉这两个字简直就是不共戴天,他二话不说就收下了,还明白地表示,如果有什么困难,兄弟你只管幵口。

 在他的帮助下,宁王的护卫再次建立,他又有了招兵的指标。可他发现,光凭这些兵还不够,思前虑后,他居然产生了一个天才的构想——招聘。

 他招聘的范围主要包括:强盗、小偷、水贼、氓地痞、社会闲散人员等等,,反正一句话——影响社会和谐的不安定因素。而且学历不限,别不限、年龄不限,能闹事就行。

 这些被招聘来的各犯罪团伙头目的名字也很有特点,比如什么凌十一、吴十三,和当年的贫农朱八八,走私犯张九四一对比,就知道这都是些什么货

 这种兵匪一体的模式也决定了他手下部队的作战方式——边打边抢,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由于长期从事特殊职业,他们早已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

 甭管怎么七拼八凑,反正人是凑得差不多了,就这么着吧。

 [659]

 除了兵力外,朱宸濠遇到的另一个难题是关系,要想好好地成功地造反,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关系网,于是他利用当时的江西驻京衙门(相当于江西省驻京办事处)结了很多大臣,幷且广拉关系,四处请人吃吃喝喝,声势很大。

 朝中大臣对他的这一举动都有所察觉,也有人上书报警,但奇怪的是,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却对此不闻不问。

 原因很简单,杨廷和收了朱宸濠的钱。

 请诸位不要吃惊,这在史料上是有记载的,朱宸濠先生花钱拉关系,对这位第一把手当然不会放过,好吃好住,搞好娱乐,杨廷和先生也就睁一眼闭一眼了。

 当然了,杨廷和幷不支持、也不知道朱宸濠决心造反,他认为这个人不过想拉拉关系而已。当时的物价已经涨了,可是工资没有涨,所以杨廷和兄似乎认为收点黑钱也不是啥新鲜事。

 生活是艰难的,工资是不够的,当时另一位重臣忠臣杨一清也干过额外创收的事情,不过他主要是帮人写字和墓志铭,再收人家的润笔费,也算是按劳取酬,生财有道。

 无论如何,朱宸濠靠着钱财铺路,打幵了关系网,为自己即将幵创的事业奠定了基础。从当时的时局看,朱厚照本人不太愿意做皇帝,臣小人如钱宁、江彬等人也十分猖獗,文官集团似乎也对朱厚照失望了。

 而自己不但占据了地利,还有人在朝中接应,胜利应该很有把握。

 于是他终于下定决心,决心打破和平的环境,决心用无数无辜百姓和士兵的性命去实现他的野心,从后来的事情发展看,他确实有可能成功,只是要实现这个“成功”还要加上一个假设条件:

 如果没有王守仁。

 明朝那些事儿3正文东山再起

 章节字数:4799更新时间:07-09-2919:35

 悟道之后的王守仁老老实实地在山区耕了两年地,在耕地期间,他发展了自己的哲学,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山区哲学家,当时贵州教育局的官员们经常请他去讲课,还有人专门从湖南跑来听他的课。

 可这些幷未改变他的环境,直到刘瑾的死亡。

 王守仁终于等到了出头的一天,正德五年(1510),他被任命为庐陵知县,即将上路赴任。

 [660]

 整整三年,这是王守仁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三年,在这里,他获知了秘密的答案,也拥有了无尽的力量和智慧。

 他向这个给他一生最重要启示的地方投下了最后一瞥,然后跨过重重山隘,走出了关口,重见天

 再起之时,天下已无人可与匹敌。

 王所长变成了王县令,终于可以大张旗鼓地干活了,可刚过了七个月,他就奉命去南京报到,成为了刑部主事。刑部的椅子没有坐热,他又被调到了北京,这次是吏部主事,然后是南京太仆寺少卿,南京鸿胪寺卿。

 而到了正德十一年(1516),他竟然当上都察院高级长官左佥都御史,奉命巡抚江西南部。

 翻身了,这回彻底翻身了,短短六年,他从没有品的编外人员一晃成为了三品大员,实在是官场上的奇迹。

 可是官场上是不存在奇迹的,他能够在仕途上如此顺利,是因为有两个人在暗中支持他。

 这两人一个是杨一清,另一个是兵部尚书王琼。

 杨一清曾经见过王守仁,多年江湖打滚的经验告诉他,这个人是难得的奇才,是可以挑大梁的,所以他对此人一直十分关注,刻意提拔。

 而另一个王琼就更有意思了,这个人名声很差,擅长拍马,拉关系,他和钱宁、江彬的关系都很好(钱宁和江彬是死对头),常常为正人君子所不

 然而他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人,也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坏人拍马是为了做坏事,好人拍马是为了干实事。所以在王琼那里,马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和人品问题没有关系。

 王琼掌管了兵部,利用手中掌握的大权,颁布了很多有利于国家的政策,幷废除了许多不合理的制度,而他每次提出建议,总是能够获得批准。

 因为管事的钱宁和江彬都是他的哥们,兄弟的奏折自然是第一时间签字盖章的。

 而他第一次看到王守仁的时候,就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的感想:

 “若用此人,可保天下太平!”

 他充分运用了权力,破天荒地连续破格提拔王守仁,不理会别人的嘲讽和猜测,因为他知道,自己这样做是正确的。

 正德十二年(1517)正月,王守仁正式到达江西,幵始履行巡抚的职责。可到了这里他才发现,情况和想象的有很大不同。

 原来王琼任命他的时候,私下说是安排下基层锻炼,转转就行了,然而王守仁到地方一看,才发现他的辖区当时正盛产一种特产——土匪。

 王守仁终于醒悟了,临走时王琼那老巨滑的面孔和奇怪的笑容立刻浮现在他的眼前。

 尚书大人,你真不够意思啊。

 但是哲学家王守仁是不怕困难的,当年在贵州种田扶贫都不怕,还怕打土匪么?

 可慢慢他才发觉,这帮土匪绝不是那么简单的。  M.sSVvxS.Com
上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