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简述——三山符箓
所谓三山符箓,乃是指龙虎天师、茅山上清、阁皂灵宝三派的别称。
一、五斗米道…天师道…龙虎宗
道教初始有两个派别,即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创立者为张陵,又称张道陵、祖天师或正一真人。
张陵在蜀鹤鸣山立教,之后其子张衡、孙张鲁继续传道,后人称为“三师。”张衡并非发明地动仪的张衡,其事迹未见记载;张鲁曾在汉中为汉宁太守,后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权,并作《老子想尔注》,对推动五斗米教发挥了重要作用。后张鲁降曹,与其五子均迁至邺城。张鲁死后,其五子均未再传道统,而其他士族中出现了大量信徒,如钱塘杜子恭等颇为有名。杜子恭传弟子孙泰,孙泰与侄孙恩、孙恩妹夫卢循曾有相当大的势力。
南北朝时曾有南北天师道并立的情况,但其天师并非张氏。北天师道天师为寇谦之,南天师道为陆修静。其实陆修静虽然上承天师道衣钵,本人实开宗辽,似不宜归于天师道。
到唐以后,龙虎山渐渐成为张天师传教之地,因而被人称之为“龙虎宗。”据说张鲁曾有一子名张盛,在张鲁降魏时南奔龙虎山嗣教。但此说不见于史册。
自唐宋以降,天师道逐渐显
声势,各代掌教均称天师,至元时更得府政承认“天师”称号。后又被封为“正一教主”主领江南道教,位居诸符箓派之首,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龙虎山在道教七十二福地中位列第三十二位,主宫称上清宫,全称为上清正一万寿宫,是天师道祖庭所在。
二、上清派…茅山宗
上清派得名于“上清经。”所谓“上清经”并非特指某部道经,而是一批经典,最主要是便是《上清大
真经》(又称三十九章经)。其开创门派者一般认定为东晋时杨羲及许穆、许(岁羽)父子,奉魏华存(美女!)为开派祖师。
在上清道法中,对“存思”之法最为重视,而对符箓、外丹相对不太看重。
南北朝时期,上清派第九代宗师陶弘景归隐茅山,传道授徒,被世人称为“茅山宗。”
唐宋两朝,茅山宗发展进入鼎时期,为天下道教之宗,至南宋逐渐衰微。元朝时并入正一道。
茅山为道教十大
天中第八
天,号金坛华
天,又为七十二福地中第一福地。主宫为元符万宁宫。
三、灵宝派…阁皂宗
灵宝派初建于东晋,因葛巢甫在古《灵宝经》传授基础上,进一步造作“灵宝”类经典而得名。其中最重要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简称《度人经》)强调劝善度人,受佛教影响颇大。
灵宝派奉葛玄为开派宗师,称之为“太极左仙公。”葛巢甫为葛洪从孙,而葛玄为葛洪从祖。
灵宝派特别重视斋醮科仪,体系颇为完整。南北朝时,陆修静对此贡献颇大。陆修静与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均有渊源,但皆无直接的师承关系,自称“三
弟子。”但其于灵宝经的整理、阐释以及对灵宝斋仪的撰订用力颇多,也为灵宝教派大行于世发挥了重要作用。
入宋以后,宋真宗在阁皂山建崇真宫,赐给铜印,许其单独传授法箓,自此与龙虎、茅山三足鼎立,为符箓三宗之一。
绑皂山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第三十六福地,主宫为崇真宫,是灵宝派祖山所在。
m.sSvv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