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安风流 下章
第529章 退而求其次
 君臣二人虽然“畅谈”了半宿,但始终没有将话题挑破。李世民没有表态说倾向于哪个皇子,房玄龄更没有去问。

 其实,李世民之所以与房玄龄谈起这些心里话,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房玄龄的立场。现在,朝文武,都或明或暗的有着自己的立场与阵营,或附庸于长孙无忌与魏王集团;或是与军方站在一起,看好李恪。在很早晋王监国的时候也有一些人跟站在了李治阵营中,但长孙无忌“离团”时便带走了许多的“团友”剩下少数的几个人数不多声音也不大,更没有真正握有实权或影响力‮大巨‬的人物。

 唯有房玄龄,他没有倾向于任何一位皇子。虽然在平蕃一役中他是后勤总指挥与军方的关系极为密切,但在立储的问题上,他从不发表任何意见,一直保持沉默的中立。

 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他的身份。曾经,房玄龄受长孙皇后托孤,矢志辅助前太子李承乾。李承乾倒台时,若非是李世民亲自出面保护(将他接到了宫中和自己一起养病),恐怕房玄龄也早和侯君集一样,在那场政治风波之中被清算排除了。如今侥幸仍然立于朝堂之上,房玄龄再也没有参与过任何与立储有关的纷争。

 李世民深深的了解房玄龄有着怎样的节与品德。“忠臣不事二主”的念头在房玄龄脑海中深蒂固。从他接受长孙皇后托孤辅助李承乾那一天起,就如同诸葛亮辅佐阿斗一样,明知是庸主,却“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宁死不悔。

 但天意难违,多行不义自毁长城的李承乾,倒台似乎是必然。在那之后,再要房玄龄投入任何一方阵营摇旗呐喊,已是绝不可能。

 也正是因为如此,房玄龄反而成了现在李世民最可信任之人,李世民也才敢与之商讨立储之事。换作是别的任何人,都必有顾忌或是私心。

 天已微亮,房玄龄到了班的时辰。李世民便邀他一起用过早膳再走。君臣二人到了武德殿,宫人安置了早膳给二人享用。

 李世民决定,将忍了一夜没有说出来的一些事情,告诉房玄龄。

 “玄龄,朕有一事,如梗在喉不吐不快。”李世民说道。

 房玄龄知道事大,放下筷子拱手道:“陛下请讲。”

 “朕在想,不管朕现在立谁为太子,在朕百年之后,朕的那几个儿子之间肯定会发生争斗。”李世民浓眉紧锁,表情严肃且带一丝痛苦的道“朕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兄弟阋墙骨相残…因此,朕打算在朕有生之年,杜绝这个后患!——朕现在就是想问一问你,朕的三个儿子,李泰、李恪与李治,谁最有可能干出这样的事情?”

 “这!…”房玄龄周身一震,脸色都变了。

 这样的问题,谁敢回答啊!

 李世民苦笑一声,摆了摆手“那换个问法,这三人之中,谁最孝悌宽仁?”

 这下换作房玄龄苦笑了,他拱手道:“陛下,知子莫若父,陛下还用问微臣吗?”

 李世民点了点头“朕知道,晋王李治的情最是柔和,天宽仁敦厚。但他资质驽钝胆小懦弱,在朝中又无任何根基与后台。朕担心他将来镇不住朝廷,从而滋生出权倾朝野的野心权臣,败坏社稷。”

 房玄龄微微的笑了一笑“陛下,不就是他最深的根基与最大的后台吗?——微臣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抛开其他的不说若只论后台与根基,其实休说是晋王,就算是在市井之中随便抓一个凡夫俗子来立为太子,只要陛下做主,还愁他没有根基与后台?这一切,只要花费年月与时就可办到。”

 房玄龄这话,可谓答得滴水不漏。表面上听来,他对于晋王立储没有意见;更深层的,他是在表达自己的立场——立谁都一样,都是皇帝你的儿子!

 李世民也放下了筷子,伸手按了按额头,说道:“原本在几年前平蕃之役还没有开打的时候,朕的确是考虑过立晋王为储,让他做个守成之君延续贞观之风即可。有你和辅机这些贞观老臣来辅佐他,朕大可以放心。但是现在情形不同了,大唐平定了吐蕃开拓了西域,北定了草原,以后还有可能东进高丽。大唐的版图几乎增长了一倍,这也就意味着,今后的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时间里,大唐都会要承受邻国很大的军事压力。也就是说,如今的大唐已经卷入到了多国纷争之中而不可自拔。原本我们内部民族融合的任务就相当艰巨,没个三五十年不可能彻底完善。处于这种环境下的大唐,便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朕的后继者不思进取墨守成规,那大唐势必江河下。在此期间如果朝野内部还发展生什么纷内斗,那非但是守成守不住,就是天下大、社稷沦陷也未可知!”

 “陛下慧眼如炬、高瞻远瞩,所虑甚是啊!”房玄龄钦佩的拱手而道“由于最近这几年的战争,导致大唐损耗‮大巨‬,国力已见空虚。今后的至少二十年里,我们既要休养生息,还要着手处理好吐蕃、北方、西域的善后遗留问题,同时还要应对周边随时可能出现的军事侵犯。所谓树大招风,大唐取得了这许多的胜利,同时也就竖立了许多的敌人,并招致了许多的嫉妒与觊觎。方才陛下有句话切中了要害,今后的几十年里,大唐便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且,以往大唐这艘船是行径在小溪湖泊之中,稍进稍退一时之间倒也无妨;但现在,大唐之舟已行于惊涛骇的江海之中,退后一步便可能是噬天灭地的漩涡啊!——因此,此前陛下想要立一个守成之君的做法,现在的确是有点行不通了。”

 “是啊!朕最近考虑得最多的,就是这两个问题!”李世民点头道“朕想要的,是一位能够善待兄弟的宽仁太子;而眼下的大唐社稷,则是需要一位能够继续引领大唐积极奋进几十年的雄武太子!”

 “陛下所思,入木三分,微臣已别无话讲。”房玄龄拱手拜道。

 李世民眉头紧锁的点点头“一个是朕想要的,一个是社稷想要的…这二者,难道就不能统一起来吗?”

 房玄龄眼观鼻鼻观心,没有答话。

 李世民微微一笑拿起了筷子“玄龄,吃饭!”

 “是…”

 “朕已下密诏去逻些,召吴王回京。”李世民突然说道。

 房玄龄正要夹菜,筷子微自一抖,没夹住。

 李世民呵呵的笑,动手夹了一块鹿脯放到房玄龄的碗里,说道:“既然到了必须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朕与朕的儿子们,就都不可能再回避下去了。”

 “陛下…此事绝密,怎可说与微臣知晓?”房玄龄警惕的低声说道。

 “朕还信不过你吗?”李世民微微一笑“其实立谁为储,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而且这个因素,最为直观也近在眼前。”

 “请陛下明示?”房玄龄问道。

 李世民笑得越加意味深远,淡淡道:“那就是,被朕放弃的几个儿子,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房玄龄先是怔了一怔,一时似乎没有领会李世民的话中深意。之后他明白了,皇帝这是在说——假如立了其中的一个,另一个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比如,如果立了李泰,李恪与军方会善罢甘休吗?会否因此而引起军事冲突或武装政变,甚至有人因此借口,从而划地而治导致国家分裂?

 如果立了李恪,那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一伙文臣,会否买李恪的帐?大唐的三省六部乃至整个朝廷,会否因此而陷入空前的危机甚至瘫痪崩溃?

 如果立李治…那他的两个哥哥,他一个也镇不住,一个也惹不起!

 …

 “陛下,微臣明白了。”房玄龄轻吁了一口气,说道“现在的情形,简直就是骑虎难下。微臣,真是深为担忧啊!”“现在你知道,朕为何一直委决不下了吧?”李世民苦笑道“世人皆说,立储不过是皇帝家事,只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情。如果真有这么简单,那就好了。现在,朕不得不权衡利弊,折中取舍。玄龄,朕跟你说一句真心话,直到现在,朕自己心中也不清楚,究竟立谁才好。这已经不是朕喜不喜欢、愿不愿意的事情了。时局,早已出朕的掌控之外。朕现在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不奢望立谁对李家、对大唐最有好处,而是…”

 李世民顿了一顿,房玄龄全神贯注侧耳倾听。

 “而是,危害最小!”

 …

 房玄龄的心中,顿时惊堂一亮,豁然开朗!

 “是因为他? !”

 “没错,就是他。”李世民的双眉又紧锁起来,轻轻的点了点头,说道“剑者双刃,既可杀敌亦可伤己。他是朕与大唐的一柄天赐神剑,破敌摧城开疆拓土无所不能、无往不利!但同时,他也是一柄悬于大唐头顶的威胁之剑,如若不慎…”

 “陛下,你是否多虑了?”房玄龄小心翼翼的低声道“秦郎忠义,有乃父之风。况且,他又是陛下的半子之婿…”

 李世民微然的笑了一笑,说道:“房龄啊,连你自己也能感觉到,你这些话用来安慰朕有多么无力吧?当然,朕从未怀疑过秦慕白会心存异志。否则,朕又怎么会将全国半数以上兵马与大唐半壁江山,都交给他?——但就如同当初,朕何尝想过会在玄武门…”

 李世民的话嘎然而止。

 房玄龄轻轻的叹息。

 “时局如此,人若奈何?”李世民摇头叹息,表情略带痛苦之。仿佛眼前,又浮现出当年玄武门之变时的场景——兄弟阋墙,骨残杀!“难怪陛下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现在,微臣能够体味陛下心中的矛盾与痛苦了。”房玄龄叹息道“但是陛下,你切要保重龙体啊!越是这紧要关头,大唐越不可没有陛下来主持大局!”

 李世民轻轻的点了点头“玄龄,朕的心思已经全部说与你听。现在你最直接的想法是什么?”

 房玄龄不假思索的拱手答道:“此刻微臣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陛下密召吴王回京,将会牵动全局,大唐天下势必风云再起!而此刻,吴王的行程安危,至关重大、关乎危亡!”

 李世民表情略微一变,随即赞许的了点了点头“房谋杜断,杜如晦虽是不在了,但玄龄仍不愧是朕的第一谋士,宝刀未老!——但你放心,吴王,他一定会平安到达长安的!”  M.ssVvxS.com
上章 长安风流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