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偶发事件的灵机处理
小学教师的教学对象是顽皮的儿童,他们的心理活动是复杂多变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可能遇到出乎意料的偶发事件,这些偶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造成僵局,从而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甚至会降低教师的威信。相反,如果教师因势利导,处理得当,便能被动为主动,不仅不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使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因此,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这种迅速判断和妥善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它是教师教育机智的体现。
怎样才能处理好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呢?
一、 沉着冷静,因势利导。
无论是什么样的偶发事件,都是遇事首先要沉着冷静,情绪稳定。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把握时机,因势利导,从而化险为夷,为教学服务。那种遇事急躁,而导致的发火、笑、斥责和武断压制的做法,只能造成僵局,而不会取得好的效果。有一次在上公开课时,突然一位同学举报他的同桌在画怪画儿,随后,一张图画传到我手中,上面画一只戴着眼镜的山羊,手中还拿着一支教鞭。顿时,笑声四起,但当同学们意识到后面有听课老师时,瞬间又安静下来,一双双愤怒的目光集中到这位同学身上。而我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冷静地沉思了一会儿,说:“同学们,鬃同学已经深深低下头,说明他很后悔,他这样做到底是错在哪儿呢?请大家在课后好好地帮他找找原因!”这就以学生的“后悔”为突破口,因势利导,把全班同学因集体荣誉受到损害而产生的怒火,引导在课外对这位同学义不容辞的帮助,使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
二、 反诘提问,总结结论。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会遇到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老师根本就没想过或者暂时忘了正确答案。遇到这样情况,老师可以不必急于回答,而是采取反诘提问的方法,巧妙地反过来把问题抛给学生,综合学生的解答而得出正确结论。如一位老师讲完《东郭先生和狼》一课后,有个学生突然提出一个问题:“东郭先生是好人,还是坏人?”教师事先没有料到会有这样的疑问,所以,一时无法回答,但老师并没束手无策而是反过来问学生:“刚才已经学完了课文,对鬃同学提出的问题,请各位同学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在讨论中,有的学生说:“东郭先生心肠软,看见狼可怜,就救了狼,救别人的人是好人。”有的反驳说:“狼是害人的东西,救了它,不能说是好人,而应该说是坏人。”在老师的引导下,最后得出的结论:东郭先生并不坏,只是思想糊涂,分不清敌人和朋友。这样做,不仅为老师解了围,而且还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 自然转移,巧妙回避。
有时在课堂上,学生会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如果予以回答,往往会冲击了教学,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应把主动权自然的转移,把话题引到教学上。例如:我在听一位老师讲《伟大的友谊》一课时,突然一位同学指着
图问:“马克思留那么长的胡子?而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留呢?”这显然与教学内容没有关系,但老师并没有批评这个学生,而是耐心地回答说:“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们的习惯有一些和他们不一样,我们要学习他们的什么呢?是他们互相帮助、刻苦学习和工作的精神。”这位教师在这里就用了自然转移的方法,不具体地回答留不留胡子的原因,而把问题转移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上来。
四、 兴趣吸引,集中注意。
偶发事件发生后,必然要影响学生的注意,这时候都穿
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是集中学生注意,平息偶发事件的有效方法。例如:一位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当他第一次登上讲台时,发现讲台上一块隆起的抹布
动起来,慢慢地从里边钻出一只癞蛤蟆,这时,全班同学
成一团,有的怪叫,有的哄笑,一种被捉弄的恼怒在心里油然而生,真想拉开架式,痛斥一顿。但又觉得第一次见面就发火,有些不合适,他
住心头的怒火,沉思了片刻,然后清了一下喉咙,慢慢地说:“讲台上这只癞蛤蟆,不
使我想起了一个童话故事,你们想听听吗?”教室里瞬间静下来,学生个个凝神倾听。故事无非是说一个愚
别人的人,结果反而使自己吃了苦头。教师边讲,边用心观察,发现不少同学时常看后排一个大个子男生,此时,他低下头。讲完后,教师深情地说:“今天第一次见面,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不愉快的事,使我痛心,但我相信这位同学现在一定很后悔,他今后一定不会再干这样的傻事了,对吗?”他用信任的目光环视教室,又以无可争议的语气要求大家打开课本。孩子们一个个迅速翻开课本,随即又端端正正坐好,向老师投来友好、信任的目光。
偶发事件多种多样,处理办法不计其数。只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机智灵活,积极探索,定会总结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M.SsvV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