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平文集 下章
让曾经的辉煌闪光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犹如烟波浩淼的大海,储藏着无数的宝藏。有的,似一座小岛,醒目地矗立在人们的眼界里,有的,是在沧海桑田的过程中,被湮没进了深深的海水里,随着落而时隐时现;还有的,因为“碍事”而阻挡了所谓“发展”巨轮的航道,被人为地从这个地球上彻底的清除掉了。殊不知中华民族的辉煌文化,正是由这些存在着的,或者还没有被发现的,以及已经被人为清除掉的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所组成的。正是她们,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坚实的基础,也构成了中华民族腾飞的基础。而《中国乡土地理杂志》,正是为了保护和探寻、发展和弘扬这个基础而诞生的。

 继首期的大湘西专辑后,《中国乡土地理杂志》在五月号上又推出了以追溯和探索曾经在中国的经济舞台上活跃了数百年,曾经影响了整个中国经济格局的徽商、晋商的中国商帮专辑。这集专辑,将被历史所湮没的厚厚的尘埃拂去,把一段真实的、详实的、鲜为人知的历史展在读者面前。此举堪称大眼光、大手笔!

 翻开五月号《中国乡土地理杂志》,伴随着淡淡的油墨清香,那一篇篇文笔优美、耐品耐读、充了思索与责任感的文章;那一幅幅角度独特,充溢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的图片,便以一种强烈的震撼气势扑面而来!品着,读着,沉思着,眼前好象展现出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弘、苍凉悲壮的画卷,耳边好象奏起了一首时而婉转,时而高亢、时而悲怆的响。这画面,这响,穿越了时空,穿越了万水千山,由东到西,又由西到东地相互替展现着,回响着。使人不由得也随着这画面,这响,心起伏,思绪悠悠地回到了几个世纪以前。

 “穷则思变”是徽、晋商帮起源的主题。也是徽、晋商帮之所以能够成功与辉煌的共同特点。与其在家中吃苦受累地苦熬日子,不如走出去,到外面的世界去闯。经过了千辛万苦的摸索,经过了一代代持之以恒的开拓,最终闯出了一个新天地,使得记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史册上,留下了徽商、晋商辉煌的历史,也为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为现代商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书写了崭新的篇章。

 当一曲苍凉的“走西口”在黄土高原上久久回的时候,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祖祖辈辈生活在山西黄土地上的庄稼汉们,带着对好日子的梦想和期盼,告别了儿老小,踏上了西去经商的征程。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如何,谁也不知道最终的命运如何,他们在杀虎口向家乡留下了深情的最后一瞥,便义无返顾地走了。走过漫无边际的草原,走过黄沙漫漫的沙漠,走出国境,走向更遥远的地方。一路上,留下了数不清的累累白骨,像一座座路标,在指引、纠正着方向。经过坚韧不拔的努力,这些不向命运低头的山西汉子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用他们的诚信与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最终走向了成功,走向了辉煌!

 一座座功能相同,风格各异的祠堂,一座座年代不同,质不同的牌坊,一座座水潺潺,廊桥点点,充了明清风格的村庄,一座座早已经失去功能的空的码头,一件件各种各样的工艺品,一个个从徽洲走出去的,曾经在历史上和当代叱咤风云的优秀人物,都在栩栩如生地向人们诉说着徽商的历史与沿革,成功与辉煌。徽商所走的路虽然与晋商不同,但他们同样也是用一双脚走出来的,而且比晋商走的还要漫长悠远:想当年,一叶小舟,载着希望离开了徽州,离开了家乡远去,可小舟载不走的,却是家人的思念与担忧。其间的艰难与辛酸我们已经不是很清楚了,有多少倾家产的失败和绝望我们也不会了解了,因为失败者的痕迹早已经然无存了。而那足可以称得上是里程碑的建筑和各种各样含着徽商文化的工艺品,以及沿袭至今的淳朴的民风,却在向我们“此时无声胜有声”般地诉说着,倾诉着,使得读者在感受到了乡土文化的厚重与沧桑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成功了的徽商的追求与容光。

 无论是印刷与装潢,还是内容与文笔,《中国乡土地理杂志》都可以堪称是一的。尤其在当今这个浮躁喧嚣、世界充斥着孔方兄身影的时代,捧读着这本杂志,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到那曾经的历史,更能让我们在字里行间中体味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伟大与辉煌,在净化了心灵的同时,还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还可以让我们从中体味到难得的经验与教训,而且这些经验与教训,对于我们许多现实中的所作所为,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也是有着非常重要的警醒意义!  M.SsvVxS.cOM
上章 安平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