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篇 水热穴论
【原文】
黄帝问曰:少
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
岐伯对曰:肾者,至
也;至
者,盛水也。肺者,太
也,少
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岐伯曰:肾者,牝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
也,故曰至
。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浮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译文】
黄帝问道:少
为什么主肾?肾又为什么主水?
岐伯回答说:肾属于至
之脏,至
属水,所以肾是主水的脏器。肺属于太
。肾脉属于少
,是旺于冬令的经脉。所以水之根本在肾,水之标末在肺,肺肾两脏都能积聚水
而为病。黄帝又问道:肾为什么能积聚水
而生病?岐伯说:肾是胃的关门,关门不通畅,水
就要停相聚而生病了。其水
在人体上下泛溢于皮肤,所以形成浮肿。浮肿的成因,就是水
积聚而生的病。黄帝又问道:各种水病都是由于肾而生成的吗?岐伯说:肾脏在下属
。凡是由下而上蒸腾的地方都属于肾,因气化而生成的水
,所以叫做“至
”呈勇力而劳动(或房劳)太过,则汗出于肾;出汗时遇到风
,风
从开
之腠理侵入,汗孔骤闭,汗出不尽,向内不能入于脏腑,向外也不得排
于皮肤,于是逗留在玄府之中,皮肤之内,最后形成浮肿病。此病之本在于肾,病名叫“风水”所谓玄府,就是汗孔。
【原文】
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
岐伯曰:肾俞五十七
,积
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浮肿大腹,上为
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
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
这所
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十七
者,皆藏之
络,水之所客也。
【译文】
黄帝问道:治疗水病的俞
有五十七个,它们属哪脏所主?岐伯说:肾俞五十七个
位,是
气所积聚的地方,也是水
从此出入的地方。尻骨之上有五行,每行五个
位,这些是肾的俞
。所以水病表现在下部则为浮肿、腹部
大,表现在上部为呼吸
急、不能平卧,这是肺与肾标本同病。所以肺病表现为呼吸
急,肾病表现为水肿,肺病还表现为气逆,不得平卧;肺病与肾病的表现各不相同,但二者之间相互输应、相互影响着。之所以肺肾都发生了病变,是由于水气停留于两脏的缘故。伏兔上方各有两行,每行五个
位,这里是肾气循行的重要道路和肝脾经
结在脚上。足内踝上方各有一行,每行六个
位,这是肾的经脉下行于脚的部分,名叫太冲。以上共五十七个
位,都隐藏在人体下部或较、深部的脉络之中,也是水
容易停聚的地方。
【原文】
帝曰:
取络脉分
,何也?
岐伯曰:
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
间。
帝曰:夏取盛经分腠,何也?
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
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
居浅也。所谓盛经者,
脉也。
【译文】
黄帝问道:春天针刺,取络脉分
之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春天木气开始当令,在人体,肝气开始发生;肝气的特
是急躁,如变动的风一样很迅疾,但是肝的经脉往往藏于深部,而风刚赶发生,尚不太剧烈,不能深入经脉,所以只要浅刺络脉分
之间就行了。
黄帝问道:夏天针刺,取盛经分腠之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夏天火气开始当令,心气开始生长壮大;如果脉形瘦小而搏动气势较弱,是
气充裕
溢于体表,热气熏蒸于分
腠理,向内影响于经脉,所以针刺应当取盛经分腠。针刺不要过深只要透过皮肤而病就可痊愈,是因为
气居于浅表部位的缘故。所谓盛经,是指丰
充足的
脉。
【原文】
帝曰:秋取经俞,何也?
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
气在合,
气初胜,
气及体,
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写
,取合以虚
,
气始衰,故取于合。
帝曰:冬取井荥,何也?
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
气衰少,
气坚盛,巨
伏沉,
脉乃去,故取井以下
逆,取荣以实
气。故曰:冬取井荥,
不鼽衄。此之谓也。
【译文】
黄帝问道:秋天针刺,要取经
和输
,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秋气开始当令肺气开始收敛肃杀,金气渐旺逐步盛过衰退的火气,
气在经脉的合
,
气初生,遇
侵犯人体,但由于
气未至太盛,不能助
深入,所以针刺取经的“输”
以泻
之
,取
经的“合”
以泻
热之
。由于
气开始衰退而
气位至太盛,所以不取“经”
而取“合”
。
黄帝说:冬天针刺,要取“井”
和“荥”
,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冬天水气开始当令,肾气开始闭藏,
气已经衰少,
气更加坚盛,太阳之气浮沉于下,
脉也相随沉伏,所以针刺要取
经的“井”
以抑降其
逆之气,取
经的“输”
以充实不足之
气。因此说:“冬取井荥,
不衄”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处,因闻其意。
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
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
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写四支之热也;五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
者,皆热之左右也。
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
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译文】
黄帝道:先生说过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俞
,我已经知道其大概,但还不知道这些俞
的部位,请告诉我它们的部位,并说明这些俞
在治疗上的作用。
岐伯说:头上有五行,每行五个
位,能
越诸
经上逆的热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这八个
位,可以泻除
中的热
。气街、三里、上巨虚和下巨虚这八个
位,可以泻出胃中的热
。云门、肩髃、委中、贿空这八个
位,可以泻出四肢的热
。以上共五十九个
位,都在治疗热病的俞
。
黄帝说:人感受了寒
反而会传变为热病,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寒气盛极,就会郁而发热。
m.sSvv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