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帝内经 下章
第五十六篇 皮部论
  题解

 
 本篇论述了三、三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布,所以篇名为“皮部论”其内容有十二经脉在皮部分属的部位、名称,及如何从皮部络脉颜色的变化诊断疾病;外侵袭人体,由表向里传变的次序。

 原文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二卷。①

 黄帝问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 ,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岐伯对曰: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明之,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明之络也,其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主外,主内。少,名曰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者主内,在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太阳之,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少,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部注于经,其出者,从内注于骨。心主之,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太,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廪于肠②③胃。之始入于皮也,氵斥然起毫 ,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下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烁?破,直而败。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络脉则注于经脉,经脉则入舍于府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帝曰:④善。

 注释

 
 ①结络:结,聚结;络,络属。

 ②廪:王冰注:“积也,聚也”

 ③氵斥然:王冰注:“恶寒也”

 ④不与:《甲乙经》作“不愈”

 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人的皮肤上有十二经脉分属的部位,脉有经脉与络脉,筋有聚结与络属,骨有长短大小。它们所产生的疾病各不相同,根据经脉所分属的部位,来判断疾病上下左右病位、以及疾病起始与终结的各种情况。希望听您谈一谈其中的道理;岐伯回答说,想要知道皮肤的分属部位,应当以经脉为纲领,所有的经脉都是这样。明经的络叫害蜚,手足明经诊视方法相同,即观察它们所属的分部有浮络浮现,都属明经的络脉。如果这些络脉的颜色青色居多,为痛证;黑色居多,为痹证;黄红色,为热证;白色居多,为寒证;假若五并现,为寒热兼挟的病证。络脉中的气盛了就进入到经脉,因为络脉在外属,经脉在里属。少经的络叫枢持,手足少经的诊视方法相同,即观察它们所属的分部有浮络浮现,都属少经的络脉。络脉中的气盛了,就进入到经脉。太阳经的络叫关枢,手足太阳经的诊视方法相同,即观察它们所属的分部有浮络浮现,都属太阳经的络脉,络脉中的气盛了,就进入到经脉。少经的络叫枢儒,手足少经的诊视方法相同,即观察它们所属的分部有浮络浮现,都属少经的络脉,络脉中的气盛了,就进入经脉。进入经脉则是从部注于到经的,其外出则是从注入骨。厥经的络叫害肩,手足厥经的诊视方法相同,即观察它们所属的分部有浮络浮现,都属厥经的络脉,络脉中的气盛了,就进入经脉。太经的络叫关蛰,手足太经的诊视方法相同,即观察它们所属的分部有浮络浮现,都属太经的络脉,络脉中的气盛了,就进入经脉。十二经脉都分属于皮肤的各个部分。正因为这样,所以说,许多疾病的产生,必然是先从皮开始,外伤了皮,肌肤腠理张开,肌肤腠理一张开,气就进入到络脉,气内留而不除,于是进入经脉;气内留而不除,于是便内传于腑,积留于肠胃。气刚伤及皮肤时,寒冷战栗,毫竖起,腠理开;气进入络脉的时候,络脉盛,颜色改变;气进入经脉的时候,经脉气虚,经气内陷;气停留于筋骨之间的时候,如果寒盛便出现筋脉挛急,骨骼疼痛;如果热盛,于是筋弛缓骨痛,肌破裂败坏,皮枯槁。黄帝问道,先生所说的皮肤上的十二分部,它们发生病变后各是什么样子呢? 岐伯回答说,皮肤是络脉分属的部位,气侵袭皮肤时,肌肤腠理开,肌肤腠理开气侵入络脉,络脉气盛了,就内注于经脉,经脉气盛了,就内藏于脏腑。所以说,皮肤分属于十二经脉,在皮肤时治疗不愈,就内传而成大病,黄帝说,讲得好。  M.SsvVxS.cOM
上章 黄帝内经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