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帝内经 下章
第十六篇 诊要经终论
  本篇要点:

 一:指出针刺治疗应结合四时气候,而有轻重深浅的分寸。因为天气、地气、人气是密切关联的,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律,非但不能愈病,反而会造成不良后果。

 二:针刺腹部位,要注意避免误伤五脏,并指出了避免的方法和误伤五脏的死期。说明只有了解内在脏器的部位以及正确掌握针刺的手法,才能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三:十二经脉气绝的症状。

 原文与译文: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

 黄帝问道:诊病的重要关键是什么?

 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岐伯回答说:重要点在于天、地、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正月、二月,天气开始有一种生发的气象,地气也开始萌动,这时候的人气在肝;

 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

 三月、四月,天气正当明盛,地气也正是华茂而结实,这时候的人气在脾;

 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

 五月、六月,天气盛极,地气上升,这时候的人气在头部;

 七月八月气始杀,人气在肺。

 七月、八月,气开始发生肃杀的现象,这时候的人气在肺;

 九月十月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

 九月、十月,气渐盛,开始冰冻,地气也随着闭藏,这时候的人气在心;

 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十一月、十二月,冰冻更甚而气伏藏,地气闭密,这时候的人气在肾。

 故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

 由于人气与天地之气皆随顺之升沉,所以春天的刺法,应刺经脉俞,及于分腠理,使之出血而止,如病比较重的应久留其针,其气传布以后才出针,较轻的可暂留其针,候经气循环一周,就可以出针了。

 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

 夏天的刺法,应刺孙络的俞,使其出血而止,使气尽去,就以手指扪闭其针孔伺其气行一周之顷,凡有痛病,必退下而愈。

 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

 秋天的刺法应刺皮肤,顺着肌之分理而刺,不论上部或下部,同样用这个方法,观察其神色转变而止。

 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

 冬天的刺法应深取俞窍于分理之间,病重的可直刺深入,较轻的,可或左右上下散布其针,而稍宜缓下。

 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刺夏分,脉气微,入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

 夏秋冬,各有所宜的刺法,须根据气之所在,而确定刺的部位。如果春天刺了夏天的部位,伤了心气,可使脉而气微弱,气反而深入,浸于骨髓之间病就很难治愈,心火微弱,火不生土,有使人不思饮食,而且少气了;

 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

 春天刺了秋天的部位,伤了肺气,病在肝,发为筋挛,气因误刺而环周于肺,则又发为咳嗽,病不能愈,肝气伤,将使人时惊,肺气伤,且又使人哭;

 刺冬分,气着藏,令人,病不愈,又且言语。

 春天刺了冬天的部位,伤了肾气,以致气深着于内脏,使人,其病不但不愈,肝气伤,而且使人多言语。

 夏刺分,病不愈,令人解堕。

 夏天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病不能愈,反而使人精力卷怠;

 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

 夏天刺了秋天的部位,伤了肺气,病不能愈,反而使人肺气伤而声不出,心中不言,肺金受伤,肾失其母,故虚而自恐,惕惕然好象被逮捕的样子;

 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怒。

 夏天刺了冬天的不位,伤了肾气,病不能愈,反而使不化气而少气,水不涵木而时常要发怒。

 秋刺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有所为,起而忘之。

 秋天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病不能愈,反而使人血气上逆,惕然不宁,且又善忘;

 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且又善梦。

 秋天刺了夏天的部位,伤了心气,病不能愈,心气伤,火不生土,反而使人嗜卧,心不藏神,又且多梦;

 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

 秋天刺了冬天的部位,伤了肾气,病不能愈,凡使人肾不闭藏,血气内散,时时发冷。

 冬刺分,病不已,令人卧不能眠,眠而有见。

 冬天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病不能愈,肝气少,魂不藏,使人困倦而又不得安眠,即便得眠,睡中如见怪异等物;

 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

 冬天刺了夏天的部位,伤了心气,病不能愈,反使人脉气发,而气闭痹于脉,发为诸痹;

 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冬天刺了秋天的部位,伤了肺气,病不能愈,化源受伤,凡使人常常作渴。

 凡刺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死,中肾者七死,中肺者五死。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

 凡于腹之间用针刺,必须注意避免刺伤了五脏。假如中伤了心脏,经气环身一周便死;假如中伤了脾脏,五便死;假如中伤了肾脏,七便死;假如中伤了肺脏,五便死;假如中伤隔膜的,皆为伤中,当时病虽然似乎好些,但不过一年其人必死。

 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膈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刺腹者,必以布憿着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

 刺腹注意避免中伤五脏,主要是要知道下针的逆从。所谓从,就是要明白膈和脾肾等处,应该避开;如不知其部位不能避开,就会刺伤五脏,那就是逆了。凡刺腹部位,应先用布巾覆盖其处,然后从单布上进刺。如果刺之不愈,可以再刺,这样就不会把五脏刺伤了。

 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

 在用针刺治病的时候,必须注意安静严肃,以候其气;如刺脓肿的病,可以用摇针手法以出脓血;如刺经脉的病,就不要摇针。这是刺法的一般规矩。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

 黄帝问道:请你告诉我使二经气绝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瘲,其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两目上视,身背反张,手足掣,面色发白,出绝汗,绝汗一出,便要死亡了。

 少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寰绝系。绝系一半死,其死也先青,白乃死矣。

 少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耳聋,遍体骨节松懈,两目直视如惊,到了目珠不转,一半便要死了;

 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临死的时候,面色先见青色,再由青色变为白色,就死亡了。明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口眼牵引歪斜而困动,时发惊惕,言语胡乱失常,面色发黄,其经脉上下所过的部分,都表现出盛燥的症状,由盛燥而渐至肌麻木不仁,便死亡了。

 少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闭,上下不通而终矣。

 少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面色发黑,牙龈收削而牙齿似乎变长,并积污垢,腹部闭,上下不相通,便死亡了。

 太终者,腹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焦而终矣。

 太经脉气绝的时候,,腹,呼吸不利,常嗳气,并且呕吐,呕则气上逆,气上逆则面赤,假如气不上逆,又变为上下不通,不通则面色发黑,皮枯樵而死了。

 厥终者,中热溢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厥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中发热,咽喉干燥,时时小便,心烦躁,渐至舌卷,丸上缩,便要死了。以上就是十二经脉气绝败坏的症候。  M.sSVvXS.Com
上章 黄帝内经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