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帝内经 下章
第十一篇 五藏别论
  题解

 
 别,另外的。同“别论”一样,本篇所论述有关脏腑的内容与其它篇章不同,自成一家之言,所以篇名为“五脏别论”本篇着重讨论了奇恒之腑、传化这腑的概念、功能特点,以及五脏六腑的总体功能、功能特点。同时讨论了切寸口脉诊病的道理,诊断疾病的一般方法,并指出了信巫不信医的危害

 原文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五卷。①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 ,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 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而象于②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③④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 ,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气而不泻也,故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而不实⑤也。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⑥ ⑦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 ,适其脉,观其志意 ,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注释

 
 ①方士:懂方术之人,即医生。

 ②奇恒之府:高士宗注:“奇,异也;恒,常也,言异于常府也”

 ③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王冰注:“言水谷入已,糟粕变化而泻出,不能久久留住于中,但当化己输泻令出而己,传泻诸化,故曰传化之府”

 ④魄门:魄,通“粕”魄门,即门。

 ⑤实而不而不实:气,实指水谷。五脏主藏,宜保持气盈;六腑主传化水谷,宜保持水谷充实。

 ⑥察其下:新校正云:“按《太素》作必察其上下”

 ⑦志意:即精神状态。

 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懂得医方的一些人说:有的把脑髓作为脏,有的把肠胃作为脏,有的又把肠胃作为腑。他们的看法完全相反,但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我不知道他们谁说的正确,希望听您谈一下这个问题。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宫,这六种脏器是禀受地气而生的,它们功能特点都是藏蓄,就象大地藏载万物一样,宜蓄藏而不妄泻,名叫“奇恒之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种脏器是禀承天气而生的,它们的功能特点就象天体一样运转不息,所以只输泻而不蓄藏。它们将水谷气传授给五脏,名叫“传化之腑”饮食物不能在此久久停留,经变化后华的收,糟粕排出体外,门也为五脏役使,使饮食物不能在此久藏。我们所说的五脏,它们的功能特点是藏蓄气而不妄泻,所以只为气充,而不为水谷充实。我们所说的六腑,它们的功能特点是传导变化之物而不蓄藏,所以只能为水谷充实,而不能为气充。致所以是这个样子的原因,饮食物从口进入胃以后,这时胃是充实的而肠道 是空虚的;当饮食物从胃下行到肠道以后,这时胃是空虚的而肠道是充实的,所以说六腑是“实而不”五脏是“而不实”黄帝问道,诊察寸口的脉为什么能诊断全身五脏六腑的疾病? 岐伯回答说,胃是人身水谷汇合之处,是六腑的最大源泉。饮食五味进入口,贮藏于胃,化生微物质,充养五脏,寸口属于太肺经部位,手太肺经起于胃中,因为这样,所以五脏六腑的气来源于胃,而从寸口上表现出来。臊焦香腥腐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二脏,心肺发生病变,鼻孔就不通利。凡是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必须问清病人二便的情况,辨别脉搏的变化,观察病人的精神意识变化及与疾病有关的其它一些情况。拘泥于鬼神的的人,无法同他讲述高深医学理论;害怕针刺砭石的人,无法同他讨论医治的技巧;不愿意治疗的病人,不必勉强地去给他治疗,勉强地治疗是收不到好的治疗效果的。  M.sSVvxS.Com
上章 黄帝内经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