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艾戈文集 下章
关于死亡
   “曹地府”是中国人身后的去处,是中国人建立起来的精神世界,它反映了人们对死亡的态度。关于身后的世界,在中国形成较早,汉代的镇墓文中,便有:“上天苍苍,地下茫茫;死人归,生人归;生人有里,死人归乡。”的说法,这里死人的乡恐怕就是后来的曹地府了。

 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迄今为止没有人体验过,也就无从描述,这应该是叫人类很困惑的事情。于是,人类便迈过这个坎子,极尽想象力的建立了一个身后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一如人间,甚至比人间还美好,也比人间还可怕。西方人把未来世界描绘成天国,天国又有地狱和天堂之分,说是到了人类的末日,会有一次大审判,那些洗清了‮体身‬罪恶的,便会去天堂,和上帝坐在一块,吃着羊羔,喝着葡萄酒,享受着天堂美境;而那些没有洗请罪恶的,只好下地狱,忍受着煎熬。西方人着重考虑个人的归宿,来到天国以后,便没有下文了。

 中国人没有基督教徒那样深重的罪恶感,不认为死是解、济度,但他们同样把死和生联系在一起,认为死是生的延续,特别是在佛教和道教的影响、熏染之下,构筑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死后世界,这便是最具有汉文化特色的曹地府,这个世界一如人间,最大要数阎罗王,它与天上的玉皇、海里的龙王、人间的天子是一个级别的,是死后世界的最高长官。此外还有许多官,如东冢侯、西冢伯,分别统治东西墓地;魂门亭长,是掌管看守魂魄的;墓门亭长,是负责看守曹地府城门、宫门的长官;陌上游缴,专司在野外捉拿野鬼、恶鬼,是间的‮察警‬局长;主墓狱史是秘书。官儿之外是兵,即各种小鬼,有索命的,有把门的,有抬轿的等等各司其职,一应俱全。中国人与西方人最大的区别是,死后去的那个世界,大家是平等的,在阎罗王审批之后,等待着机会还要托生到人世间,如此循环反复。

 死亡既然如此严肃,人们便很认真的对待这件事情,《礼记。曲礼》说: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具有宗教色彩的说法,如:驾鹤西去、溘然而逝等等。说到底都是试图把生前的荣华富贵也带到间去,阎罗王可不管那一套,来到我的地盘,就得按我的律令行事,不允许有高低贵之别。于是,在汉民族的丧葬习俗里,大都在棺在前面放一个陶瓮,装些饭食,曰:衣禄罐;或者孝子贤孙们会烧掉大量的纸钱,供逝者在曹地府享用。

 综观人类对身后世界的安排,无论西方的天国还是中国的曹地府,都反映了人类对待死亡的一个心态,那就是不甘心稀里糊涂走完几十年的生命,许多未了的心愿,还指望在下一辈子来完成。一个基本的设想,就是人的生命完结以后,又要在另一个世界开始一个新的历程,尽管这个世界谁也没去过,还要靠人间来规划、来完善,但它却使人类的生命更加丰富和完整,生命也就变的多姿多彩起来,也使我们觉得死去的先人,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同时,我们也不会因为简简单单活了几十年就那么死去而感到过分的悲哀,因为我们还有来世,也许来世会活的更好一点,于是,我们有了希望,这真是个有趣的现象。

 然而,死亡毕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当生命要终结的那一刻,是痛苦?是安宁?是无奈还是绝望?我们不得而知。科学家说:死亡的作用在于使较高级的有机体组织复归到一种更简单的前生命状态。宗教家说:死亡是对罪恶的彻底洗刷,是走向天国的起点。虽然都有道理,但我们仍然不清死亡的感觉。多年前,在敦煌摩高窟看过一副壁画,描绘的是释迦牟尼涅槃,佛祖神态安详、头朝北,面朝西,侧卧于绳上,右手支着头,左手放在身,双足并拢,他的弟子们围在一旁,或立或卧、或喜或悲,其态各异,有懂行的说,喜者理解了涅槃的真谛,悲者还不得其妙。所谓涅槃,俗语解释就是逝世。佛经的解释是:凡是属于不清净的污染的缘的尽灭,无明转成为不污染的清净智慧,一切法上为清净智慧所照见的实相谛理叫做涅槃。涅槃的意义是圆寂,就是说:智慧福德圆成就的,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境界。佛教认为这种境界“唯圣者所知”不能以经验上有、无、来、去等概念来测度,是不可思议的解境界。这恐怕是人类对死亡最辟的解释,我辈虽不通佛理,看后也是很震撼的。但是释氏在生命终结那一刻的平静,却叫人感觉死亡并不是很可怕的。

 2006-8-15  M.SsvVxS.cOM
上章 艾戈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