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艾戈文集 下章
从方丈获奖说起
   8月14,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获奖一台价值100多万元的大众越野车,奖掖他为登封旅游事业做出的‮大巨‬贡献,释永信喜笑颜开的接受了这一奖励。僧人得奖,倒真是一件很新奇的事情。释永信领奖后,发表获奖感言说:我很乐于接受,明年希望得更大的奖。看来释永信是个很热心红尘事务的僧人,据说他每年有超过1/6的时间在国外飞,和上社会打交道,去过的国家现在连自己也数不清。《洛杉矶时报》不久前刊登一篇题为《功夫僧人赶时髦》的文章,将他描绘为一位融中国佛教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为一体的成功宗教人士。想必释永信为少林寺挣了不少的钱财。

 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后,建立了佛教,从那时起,具足了佛、法、僧三宝。所谓僧,便是出家弟子的团体——僧伽,他们在学修上和生活上互相切磋、互相帮助,并担负起“住持佛法”的责任。一般来说,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就是说世间的苦、因、灭、道四圣谛的。佛教的寺庙就是为教徒们提供了一个远离尘世、静心修身的场所。根据佛的制度,一个比丘应当过着清净而俭约的生活,严格遵守不杀、不盗、不、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饮酒及非时食、不涂香装饰、不自歌舞也不观听歌舞、不坐卧高广位、不接受金银象马等财物,不做买卖,不算命看相,不诈示神奇,不闭、掠夺和威吓他人等等及其他戒律。平六时中,除一定时间睡眠、托钵、饮食、洒扫、挑水外,其余时间都应当勤地用在学修方面。严格的僧侣制度,尽管经历了千百年的改良和变革,但大体还为广大僧众所遵循,于是,在佛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的高僧大佛,这不仅是佛门的荣耀,也是人类的荣耀。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僧人们渐渐离了受苦受难的生活,大可不必用磨砺‮体身‬的方法去磨练意志,但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淡泊名利、远离尘嚣的传统一直是僧人生活有别于其他人群的地方,为红尘中的凡夫俗子所敬仰,也在某些层面上对普通大众有一定的精神引领作用,这恐怕也是佛教能够香火相续之所在。

 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千百年来有盛有衰,传至释永信一代,能够香火旺盛,既是当代少林众弟子努力的结果,也有其历史的必然,绝非某一人之力量可为,若无前代高僧大佛苦心修行,创造出博大深的禅宗文化,吸引四方香客对佛学禅宗妙大义的探究,有谁会不辞劳苦的朝拜一个深山寺院?又何来少林寺今之辉煌?这恐怕应该叫“因果相续”吧?作为新一代少林方丈,能把重振山门视为己任,实在是少林禅寺之幸事。禅宗讲究一个“定”字,就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谓之参禅。作为禅宗祖庭之一代方丈,当在发展佛教思想、弘扬禅宗教义上做些文章,才算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如果方丈心有所鹜,忙碌于红尘之中,一味追名逐利,因为塑了几尊金身、挣了几许庙产而沾沾自喜,就有些本末倒置了,若想在这个“定”字上有所建树,恐怕也是很难的。佛教是一门学问,它要求信徒勤于思考和笃定修行,如果没有思想和经典产生,山门修的再高,禅房筑的再美,钱财积的再多,土地圈的再广,对佛教的发扬光大又有什么意义呢?佛教的振兴,就是佛教文化的振兴,佛教文化的振兴,就是要有得道高僧的产生。有道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仙者何也?恐怕应该是得道之高人吧?

 释永信获奖后,社会各界一片哗然,倒不是汽车价值的高低,而是此种行为,与我们精神世界的僧人形象相去甚远,在一般人心目中,僧人多是无求无、慈悲为怀、身心清净、与世无争的,是普通民众的精神依托。如此的反差,民众当然要诧异了。面对置疑,释永信说:“僧人也是公民,有贡献也应该有奖励。”口气很是有些理直气壮,完全是一副不输于人的架势。但是,方丈忘了,既然穿上袈裟,就是选择了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就有别于普通公民,就要受到佛门戒律的约束。犹如‮察警‬穿上警服、军人穿上军装,普通百姓对他们的要求就不一样了。僧人就是僧人,研经文、普度众生才是他们的第一要务,如果贪恋红尘,就有愧于喧嚣尘世中精神净土的地位。释永信方丈把少林寺当作一份产业来经营,带着少林武僧到各地演出,活一个尘世中的牟利商人的模样,堂堂千年古刹的方丈,难道将来就以善于赚钱名垂史册吗?真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佛门的幸事?大千世界、红尘滚滚,人世间烈的竞争,胜者欣喜若狂、败者哀怨低泣,佛家所谓的普度众生就是在德行上为他们树立模范;教导他们,劝善止恶;为他们讲说佛法;安慰病苦,必要时参加社会灾难的救济;慈悲柔和,促进众生的福利;为凡夫俗子们解除烦恼。如果僧人也积极参与烈的社会竞争中去,与芸芸众生一争高低,又何谈普渡众生呢?

 有一篇文章采取了中庸的态度,颇有些佛家的味道,录此:先有公民,后有僧人。僧人只不过是一群选择了“特殊”的生活方式的公民人群而已。就像许多俱乐部有凑热闹的、玩票的和真正专心的一样,僧人群体也是如此。

 有人心不在佛,披了袈裟我们也认得出,不过是凡夫俗子罢了;有人一心向佛,他们有能力真正进入佛教文化的境界,虔诚地为世界求索所谓“苦因灭道四圣谛”的“解苦厄之法”被人们称为高僧和大师;还有的人在向佛与弃佛之间摇摆和游移,能否融入那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释(永信)归释,佛归佛,如果佛影响不了释,那么释也注定影响不了佛。当然,如果佛能塑释,那么释也能塑佛。既然释永信方丈拿出了公民社会和法治话语,那么社会就以同样的语言跟他们对话好了。

 2006-9-14  m.SSvVXs.COM
上章 艾戈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