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my00001文集 下章
嘎托寺
 嘎托寺距白玉县还有3小时的车程。

 嘎托寺在一座高山之上,海拔4000多米。嘎托寺是该县有名的寺庙,不单是有着几个很神灵的活佛,还是因为那里收藏有格萨尔王的战袍盔甲之类的东西,而且都是真迹,平时不对外开放,一般人是看不到的,因为巴松院长和该寺庙活佛的情,如果我们幸运的话,他可以引领我们进去,可以参观到真迹的。

 我们到白玉不久,县医院的李院长和巴松院长便安排我们去嘎托寺。

 我喜欢纯自然的东西,对于赋予历史或宗教意义的东西,并不能让我有太多喜欢的理由。我是无神论者,对佛教的东西也不是太喜欢,也不太感兴趣,何况我们刚到白玉,坐了3天的车,路上颠簸得难受,听说还要坐3小时的车,心中就有些紧张,高原的道路实在是糟糕,不光是因为本来山道的险峻,还有道路的维护也差,所以在车上的艰辛只有亲自体验才知道。但这是一个礼节的安排,更何况是听说可以看见格萨尔王的真迹,而当初有关格萨尔王的电影正在热放中,也就没任何可以不去的理由。

 就象嘎托寺庙的位置那么悠远一样,我对嘎托寺的印象也是很飘渺的感觉,以至在写到有关嘎托寺庙的时候,都是开了头就结不了尾,大概写了快半年都没写好,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刚到高原有些不适应,还是那天的确太累,抑或是那天的天太热,再不就没有见到格萨尔王的真迹,让我总是对那的记忆有些遥远而飘渺?。

 那是一个周末,一大早,我们便出发了,驱车前往嘎托寺。依旧是刘师傅开车,他的宝贝车,原本就坐着不舒服,接我们来的时候我们四个人——我们医疗队3个再加上他,现在还是这辆车,多两个人,真是够拥挤的。好在也就3小时,与3天相比,还是不算长了。

 高原的6月依然凉爽,犹如内地春天的感觉,早上起来的时候,还有点小雨,所以穿着衣也很凉,不过,他们说,中午会很热,不用穿得太多。车沿着金沙江行进,据说这金沙江是一个分界线,这边是四川,而江的那边是西藏,滔滔的江水不倦地向东去。

 来高原的路上,已经看够了蓝天白云和绵延的草原,而此次却是另一番景象,更多的是绿水青山,沿途的风光,与九寨可有一比,只是这里的水没有九寨那醉人的绿。这是一个偏远的地方,到处都是那份自然而没有人为的美丽,行进在其间,除了陶醉还是陶醉。

 到了嘎托寺所在山脚下了,抬头一看,山突兀的耸在眼前,而上山的路,就如同来回“之”字,他们管这种道路叫“回头线”要上去,得饶20多个这样的“回头线”只有一个“险”字可以形容了。不过,这对于高原开车经验丰富的刘师傅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倒是很担心我害怕那险峻,我说,不用担心,在路途险要的地方,我从来都是闭着眼睡觉,再险的路,看不见也不用怕。

 车在山道盘旋,车是怎么开上去的,并不需要我们心,我只管闭着眼。倒是山上的烈,尽情的倾泻,天,蓝得没有一点尘渣,在高原之上,你才真正体会到天离我们是那么的近。

 到了中午,天气变得燥热,空气干燥,我的头发用的保物品简直失去了作用,原本看起来飘逸黑亮的长发,却成了一头枯草,爆炸式的四散开来。很后悔那天没有把头发盘起来,而留了一头披肩发,照片里的我,如梅超风一样头发散

 刚到寺庙,就看见几位本地的老乡,闲散的坐在炙热的阳光下晒太阳(这样强烈的紫外线,我们是不敢这样暴晒的,如果真要这样,一天就皮开绽,这是我们在昌台见识到的),古铜色的皮肤,沧桑的面容,藏红的衣服,神色安详,很容易联想到画报上的图片,却这样真实的出现在我的面前。

 嘎托寺和其他藏族的寺庙大概也没什么特别的不同,依旧是藏红的主调的建筑,充藏族文化的风味,进去就是若大的一排转经,进庙宇那一长排转经筒,是颇具特色的,而进来,无论你信不信奉他们的“唵嘛呢叭咪吽”都不自主的会从那里经过,按约定俗成的习惯,转动经轮,带着祝愿,进入庙宇。

 一位老阿妈看见我,似乎很高兴,走过来,握着我的手,叽叽咕咕的说了很多,巴松也和她搭着话,我们一脸茫然的看着巴松和她说着,只听懂了几个无关紧要的字“薄姆”“门巴”(就是女子、医生的意思),后来,巴松翻译说她问我们从那里来,然后说了些祝福的话,还说,我很漂亮,大概所有的话,就这句动听,也想听。

 不过,他们说,老阿妈喜欢我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一袭装束,正与高原的色彩相近,而风味也有点藏族的味道,但又的确不是。看看我的衣服,原来,无意间,中式的枣红色紧身衣,下面是及膝的长裙,也是深红的基调,无意间,与藏族民族喜爱的泽相近。不知道的还以为我是有意到藏区制作的本土衣服,却不想,那不过是巧合罢了。

 很遗憾的是,由于山上不通电话,而保管格萨尔王的大殿有4位长老分别保管着钥匙,所以只要有一个不在,就不能进入。那天有一位长老下山去置办东西去了,所以,我们就进不了陈列室。

 外面是湛蓝的天,暴晒的烈,而大殿里,却森得很,还有点凉的感觉,这就是高原的特点。那大殿的一个角落里,堆放着呲牙咧嘴的面具,在有些凉的大殿里,突的看见,还有些怕,长老说那是不久前跳神用过的,还没有收好。站在森森的大殿里,我们只能隔着几道厚厚的门嗅着里面传说中首领的盔甲发出的古老气息,巴松院长不停的抱歉,感觉到很大的遗憾,或许我们也只能如此了,来这里看不见真迹,就等于白来了。

 出了大殿,看见一种有些像古装戏里转运囚犯一样的木制车,只是要高大很多,下面是一个木地板,底盘安装上4个木轮(也许是6个,我记不太清楚了),那四周的木柱,当年可能是围了漂亮的帷幔,也未可知,那车内大概可以放下一个椅子,也许比囚犯幸福的就是,里面的人可以坐在椅子上。据说当年的文成公主就是坐这样的车远嫁西藏。但是坐这样的车撵去西藏,或许在当初最阔气的待遇了,可是,今天,我怎么看,那车都象是囚车。

 天气太热了,仿佛要被烤干了一般。一位长老为我们端了壶酥油茶,我也老实不客气的一下猛喝了几大杯,几乎没怎么喝出什么滋味来,直到后来,他们才告诉我们,今天的茶是带末的,也就是茶叶打成末状没过滤,和着一起喝的,这才让我们注意,咖啡的茶水里,漂着黑黑的细末,他们叫这样的酥油茶是“碎渣酥油茶”或许那喝水的姿态太不雅,被形容成“如牛一般”也是我极不愿写有关的话题的原因吧。其实,我很委屈,渴到极点的时候,大概是没有淑女了,何况他们也不一定就很文雅的在品茶,只是我只顾喝水,而没看到别人的表演罢了。

 文物大殿的前面,有个小殿,因为不是主殿,所以很袖珍,但是,却有3层,我们沿仄仄的仅能过一人的楼梯一层层上去,里面是藏族人民信奉的黄教,如果不是里面的转经,大概会认为进了一座内地的小庙。但是,从巴松院长的景仰神情,我们可以看出,藏族人民对佛教的虔诚来。里面也有很多据说是很珍贵的文物,那些小的佛像据说是很贵重,用铁框钉在殿内的各个柱子上,从外面怎么也看不真切,这样其实简直失去了观赏的价值,可是,不这样,这些东西就会丢失,据说,有很多人盯着这里的文物,所以,保卫他们的安全就更为重要。

 主殿正在修缮中,没有什么可以参观的,但是里面的睡佛,却是该寺庙亮点,因为刚从尼泊尔运来一座睡佛,那睡佛是由整块的汉白玉雕雕琢而成,巴松院长对此是不停的称赞,不光是它的雕琢之美,而惊叹的是怎么把它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完整的运来,从我们上山就可以知道,那路途之险,而这样庞大的东西,在21个回头线处,那该是怎么样的惊险。那睡佛的确很精美,安详的神态,温润的肌肤,让人不得不赞叹雕刻的精心来。殿内的光线很暗,但依然可以看出她的美丽来。

 天气热,加上没看见格萨尔王的真迹,我们草草的看了看还在修茸的主殿,于是,打道回府。

 下山的路依然是一个险字,到处可见塌方所遗留的痕迹。来时还好的路道,回来的路上就见到不断有新的滑坡的痕迹,前面的路被阻断了,跨下的泥石占据了一半的车道,前面居然有辆大卡车,下车一看,才知道,原来是众多的佛们弟子在清道,而指挥他们的,居然是莫扎活佛。

 我们没有想到会在这样的地方碰见活佛,在我的心中,一直以为活佛是养尊处优超脱于世间的仙辈,应该坐在森的庙宇里盘膝而坐,吃斋念佛。而不料想,在这里会遇见活佛,而活佛还亲临如此酷热的现场,指挥弟子门清理道路,不由得我们脸的敬重。莫扎活佛70多岁了,身着红袍,身材健壮,面红光,精神矍铄,充分展现康巴汉子的健壮体格。或许是佛门子弟吧,可以看出,巴松院长对莫扎活佛毕恭毕敬,而活佛知道我们是来自内地的医生,也很高兴,虽然我们语言不通,但是,可以看出,他很高兴。在巴松的请求下,莫扎活佛很乐意的与我们合影留念。

 嘎托寺之行已经整整一年了,记得是去年6月初刚到白玉时去的。回来一直想完成嘎托寺的散记,其间一直间断的在写,却总是无法完成,及至今,我依然是零零碎碎的记录着那的行迹,我也不知道,是离我愈来愈远的记忆在做祟还是离开了那片湛蓝的天而没有了灵气?

 但是,看着那的照片,总是有想要把这次行程记录下来的意念。无论是那的晴空万里,香的酥油茶,还是险要的山道,更还有莫扎活佛的烈下安然的神情,总是在脑海里闪现,但总是无法连贯,就如现在这样,零碎的记录着那的行迹。  m.SsvVxs.cOM
上章 amy00001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