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chunyu文集 下章
死的闲话
 生命最后的驿站与归宿就是死亡。不论你持何态度,最后只能抵达这个终点。彭祖活了八百年与那些夭折与襁褓的婴儿,只是长度不同,一样的都曾经绽放,竞相绽放的花朵乃至一切生命体,都追逐着“生如夏花的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南柯一梦。

 说穿了,死亡是人类的斯芬克斯之谜,四条腿爬行的婴幼儿,那天真烂漫令人依依不舍;两条腿的中青年,跌倒后仍不得不毅然前行,让人频频回首;借助拐杖,进退犹疑间的感悟、患得患失后的彻,使人载欣载奔地恍然追忆似水流年。

 自古以来,几人可以直面死,释然而不是做垂死挣扎呢?!

 死的寂寥宛若美女的神秘面纱,其曼妙超过当年最妖媚的海伦与夏姬,半遮半掩的惑之狐媚,榨干了人类忍俊不俊的冲动。房花烛的甜蜜与惊恐万状的无尽未知深渊,生与死那场最奢华的婚礼,几乎没有新郎新娘,也没有看客与司仪。整个世界就是朝朝暮暮送别的坟茔,人人都是最后的挽歌演唱者也是听众,挽歌不是唱给赴黄泉者,而是唱给仍然苟活于世间的芸芸众生听的“死去何足道,托体同山阿”

 庄周的鼓盆而歌,唱了2000多年,可是没有人会唱那旋律,因为原谱失传了。《广陵散》也是首赴死的嵇康,穷途而哭时候,弹奏的,也散失了,据说古谱找到了,姑且不论现在我们听到的真伪,演奏者不同,韵律与气韵迥然,这是稍有乐感的人都知悉的。真正意义上为死而唱的挽歌,仍然在理论存在,俗世是难得一回一人得以倾听与管窥的!

 我记忆里关于死的话题,是莎士比亚在《麦克白》那段著名独白,提及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死亡深处归来的旅人。那是王子对生命思考质问后、灵魂最深处的呐喊。还有就是大学时代读过的《死是容易的》,作者的切身面对死亡的独特经历,让我不忍卒读,于今想来,得到的结论却是,死是最难得,放不下的是淋漓尽致的生之渴望,哪怕是片刻最卑微地苟活!

 我家在鹤城没有亲戚,父母是年轻时闯关东来的东北,即使最近距离地接触死亡,也不过是参加邻居同事的葬礼,我总在这个时候,看见亲人们痛不生、声嘶力竭地表达内心的悲痛,如果知道这些被留在世间的鳏寡孤独者,生前对逝者并不在意、甚至待、巴不得其早点撒手人寰,我总觉得莫名的痛恨,没有一丝同情,甚至为逝者真的可以解了而庆幸呢!

 2010年9月8我母亲去世,死的面纱最直接、无遮拦地向我展开了,母亲去世,与我所知道的亲朋死去完全不同的状态,头一天她还在吃我喂她的食物,第二天我们发现,她已经睡着了,不再醒来,面目仍然一如多年以来的柔和,临终的两个月,她几乎没有任何话语,只是倦倦地嗜睡,这与她曾长年失眠与爱唠叨,完全变了个人,大概是累极之人,死是她最需要的休憩之所。

 这两年来,我一直甘于不用一个字悼念她,平民百姓的墓志铭本来既不需赘言也无地镌刻的,煞费苦心地挖掘其辉煌的生平,那是世间最恶的“口业”与“谄媚之词”两年来的诸多夜晚,我再也不能听见她悉悉索索地跑到我房间来,与我说几句话;再也没有机会给她半身不遂后不灵便的手脚进行按摩,她充开心责怪的声音那独特的熨帖,蒸馏升腾回旋在我的每个细与细胞;再也不能在去世前那整个冬天,再也吃不到儿子为他做的白菜萝卜、土豆炖牛,何况那最喜欢吃的鱼丸和酱鸭了。她留下的有形无形的痕迹让我窒息、让我囚在往昔回忆的囹圄!

 我宁愿相信一个人如果无牵无挂地死去,把自己活着时候想做的全部做完,就安详地离去,就像一场戏剧,戛然结束的那么适时。不疾不徐地合理,留下那么多回味,就像陈年佳酿一样,入口浓烈馥郁,回味绵长!真正的好酒与好茶,最享受的不是品尝的过程,而是回味的深远吧。咀嚼之后,浑身一颤,那打嗝的一瞬间,那清冽的茶之馥郁、甘醇的酒的厚重,汩汩从口鼻之中肆意出,反刍般逸出那缕经久不散挥之不去的回味,才最酣畅淋漓呢!

 爸爸在母亲去世后,表面没有悲伤,但是他的痛苦,在一些细小之处出了端倪。母亲去世不刚刚2个月,他前列腺就剧烈发作,虽然有我在旁照顾,可是他心理的失落,恐怕比那排不出,如鲠在喉的痛楚更难捱吧!母亲墓地距离市区很远,他总是找个时间,自己骑着自行车独去,一个八旬有余的耄耋之人,骑车一个多小时、往返3个小时,是怎么样的力量驱使?他每过几天总要包饺子,因为母亲生前最喜欢吃饺子,父亲独自一人,一整天不厌其烦地与往常一样包饺子,母亲的遗像摆在桌上,父亲一定依稀觉得母亲还在身边,从未离开,我与哥哥都不说,摆在桌上的一碗注定是十个,那是母亲吃饺子固定的个数呀。

 归结底,死是对挚爱者惯于跳跃的标杆,当标杆不在了,亲昵地逾越之、猥玩之的习惯失却了方向与凭据,让其不知所措。又像‮体身‬里的某个部位与器官,拥有时候浑然不觉,失去时候发现其多么依恋不舍。“黯然神伤者唯别而已”是江淹的《别赋》的开头句,没有失去挚爱的人,是不可能有切肤之痛的。

 死与鬼、仙总是寸步不离的,冥界、仙界与俗世这三界,似乎有一个阻隔所有目力、听力、嗅觉的天堑,让人类在拥挤的世间做着最后的负隅顽抗。自古以来,寓言、鬼话、神仙传说是人们怀着朝圣般的虔诚去找寻生命归宿的唯一甬路,从《山海经》到《太平广记》《聊斋志异》,从《伊索寓言》到《新约》《旧约》,从本土道教传播到印度佛教引入,各种汗牛充栋的文史书刊典籍,尘世从来没有停止世俗生活--死亡家园终极揣测,其想象力的干瘪与发达,见仁见智却不约而同地充斥着,或有意规避或无心尝试,迟迟羞涩地不敢也不愿意触动那感与死亡密切的神经。死亡以幽灵幽魂般在夜与昼替之际在半梦半醒之间的某一刹那乃至时时刻刻,是镶嵌镌刻于世人灵魂罅隙里永恒的梦魇与呜咽!

 真正的宗教,就是告诉信徒,一定要忘记臭皮囊的存在,‮体身‬不过是我们寄居于尘世的衣钵,要看清这个‮体身‬所有的附着物,去释放‮体身‬里最极致的快乐。去把握那些由生命最深处的本我,让呼吸与春风般那么细腻柔顺绵长,让脉搏有大地与地那么浑厚沉稳的脉动,拿得起躯体最大的负荷,打得开灵魂最锢的囚笼,放得下贪婪痴怨的痼疾。

 我读大学时一位挚友君华,我们彻夜聊天时,他曾经提及“世故”的正解,大概是“在世之故”让我此时突然想起那时清  m.SsvVxs.cOM
上章 chunyu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