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舂水先生文集 下章
故乡的春节(一)
 窗外已是腊月。随着那场大雪的渐行渐远,历越穿越薄,薄得只剩下骨头。在这个霾的黄昏,我闻到了故乡节的气息。

 很多时候,我都会放逐思维,沿着记忆的河回溯,回到故乡的旧时光。故乡的节总会反复地勾起我沉积的渴望,和着油炸馓子、绿豆丸子的醉人香气,遥遥袭来。在与故乡的节有关的联想中,我是个幸福的孩子。

 故乡偏居豫东南部,青山环抱,绿水相绕,富足而又多姿。乡土富足,民风也自淳朴,民俗也自多姿。而节作为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更将民俗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故乡,方进腊月,即为新年,节的气氛浓重而厚实,经过种秋收,乡人早已闲了下来,守着火炉喝茶聊天,只盼那一场密实厚重的大雪,带来明年的好收成。而乡人终岁忙活惯了,是不得闲也不愿闲的,家家户户便开始置办年货,杀年猪,磨豆腐、泡绿豆、炸丸子、蒸年糕…

 秋天的丰收所延续的喜悦在腊月里浸润着,蔓延着,终年的繁重劳作都融化开来,在即将到来的除夕夜晚,以丰美的酒食,对身后的一年做一次欢乐的总结。

 在饥馑的旧时代,年节对于乡人来说,无非是因循美好的传统,并且找一个理由,给常年不沾荦腥的嘴巴、肚肠一次安慰。穷人年难过,也怕过年。只有在过年那一天,憨厚无争的乡人才会对生活感到不。故乡有句俗话:“年三十打只兔子,有也过年,没也过年。”然而,事实上穷年连打只兔子的可能都是没有的,自嘲成为乡人一种自我安慰式的豁达和大度。

 日子总是一天天好了起来。我二十岁之前的时光,都身处故乡,且都是在对节的盼望中度过的。我以我的视角,部分上见证了故乡由贫穷到富足的变化,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我幼年时,绿豆丸子是节的必备食物,以汤水烩了端上桌来待客,而在节之外是决不可能吃得上的。到我少年时,节待客,若上一道绿豆丸子,则显得寒酸了,也无人爱吃。又过了几年,绿豆丸子平里已随时可以买得到了,倒成了抢手之物,人人喜欢。一个绿豆丸子,竟然如此真实地记录了故乡发展的历程,而若非身处其间,这种变化是细微难察的。

 孩子是最盼着过年的,节是孩子们的节日,不仅会长大一岁,还能得到新衣服、新鞋子、新书包和岁钱,更能好吃好喝好玩儿,放炮溜冰抓鱼拜大年,还不会挨打,因为过年时是不兴打孩子的。那时的我,也同其他孩子一样,对节翘首以盼,刚进腊月,每里早早地就去翻看历,贪婪地撕去一页,以为可以抵达烟花缤纷的除夕夜。我至今仍记得一首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

 二十七,宰公;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童谣刚刚唱起,余音未落,就是新年了。年猪惨烈地嚎,终未躲过一刀,在大锅的开水里烫剥得雪白,挂起来。村人都来帮忙,称为“吃猪晃子(猪血)”孩子们将猪脬里了一两粒黄豆,吹得鼓如球,笑闹着争来抢去。各村的大碾盘也转动起来,将泡好的糯米摊上去,以驴子或人力推动石磙子,雪白的面粉便出来,用来做汤圆。白滑腻的水豆腐也一箩箩地搬出磨坊,漂在水缸里。公也在“小你别怪,你是农家一刀菜,今年早早去,明年早早来”的唱词声中宰了,各家的门头便又多出一挂腊食。自行车铃丁当,呼朋引伴地赶集去,一万头的响鞭带回来,孩子们疯跑着拥上去,招来大人并无恼意的喝斥声。

 在这一切年事活动中,节终于清晰地浮出来。

 2005。2。12  m.SsvVxs.cOM
上章 舂水先生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