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九章 自然保护区(上)
第五百五十九章 自然保护区(上
根据赵旉的推算,历史上即使是在汉人大一统政权最**最虚弱的时期,外族要想对其构成威胁,也至少要有三万本族军队作为基础,达不到这个数量军队再怎么精锐也没用,三万军队的话,即使按照五丁
一的极端征兵比例,在男女比例正常的前提下,也至少需要三十万人口,而被他釜底
薪之后的大漠诸蕃现在总人口一般也就在三四十万的样子,还被分成了多个独立的区域,每片孤立区域内的人口是不会超过五万,就算他们之中出现类似成吉思汗一样的厉害人物,也不可能翻得了天,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成为大宋的顺民。{'赵旉现在终于可以自信地宣布,北疆的胡人已经彻底失去了覆灭大宋的可能
…
可是,大宋将那些“不服王化”的部族全都赶到那些荒漠草原之中也产生了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这些贫瘠荒凉的地带由于生物种类较少,生态平衡十分脆弱,人口短时间
增的后果就是过度放牧、并加速了这些荒漠草原的沙漠化,不但影响到大宋在草原上建立的那些农场和城镇,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甚至会滋生出足以威胁到燕云一带的沙尘暴,因此草原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终于提到了大宋朝廷的议事
程上来,当然,其中也有赵旉对此特别重视的因素存在。
此外,虽然赵旉采取了双管齐下的办法,在大肆侵占那些草原上最好的牧区的同时,还以优厚的待遇吸引草原上牧民内迁。但因为赵旉要求他们最多只能以最基础的部落(拿蒙古人为例,如泰赤乌部、乞颜部这两个部落虽然是兄弟关系,但却不能移居到同一个县,只有同一部落的人才能住到一起。为单位迁入内地,而不允许他们保留原有的大部落结构,司马昭之心太过明显,因此也有很多草原人不愿接受他的“好意”而宁可留在荒漠中苟延残
。
这些人自然不甘心宋人继续霸占他们原先的草场,因此在他们中间的反宋思
极为盛行,可是他们又没有与宋军正面对抗的实力和勇气,因此只能使
着,比如闷
、夜袭、下毒、纵火等等,虽然由于宋军训练有素而收效甚微(指的是这些
招对人员造成的杀伤其实并不多,可却严重影响了大宋开发边疆最重要的第二个步骤。戍边屯垦的宋军官兵是不会将这些原始版本的“恐怖袭击”放在眼里的,可是他们总要离开,要想彻底开发边疆,就必须将普通的平民百姓迁移到这里,而治安状况不佳的话,又有几个人敢来呢?没有足够的移民,大宋就难以有效地控制这些地区,别说向加荒凉的山林和荒漠扩张了…
大宋自然可以派兵对那些不友好的部族进行报复
的反击,以他们有限的实力,宋军获胜几乎是板上钉钉的。可是,官军再厉害的攻势,也不可能将当地人清剿得一个不剩,毕竟虽然大宋的综合防御体系成功地将整个大漠切割成多个小块,但大漠面积太大了,每个小块的面积也不下于内地一般的行省(人口不足是因为土地太贫瘠干旱苦寒、食物产出太低,又被大宋经济封锁而无法从外部世界获得粮食的缘故,土地面积还是相当大的。,想要拉式搜捕根本就不可能,历史上美国对印第安人的屠杀中连生物武器都用上了,也没法将保留地的印第安人杀绝,别说是在自然条件加恶劣、纵深加广阔的大漠了。而如果在这些“保留地”驻军慢慢征剿的话,经济上的成本实在太高,即使是现在富甲天下的大宋也支撑不起,而且所需的时间也实在太长,等到工作完成的时候估计火箭都上天了,所以根本没有任何可操作
…
距离军垦农场较近的地带还好办一点,其中有些产草量较高的地段被辟为军营牧场,而那些不宜放牧的荒漠地带也被大宋边军用作大规模军事演习的场地,自然不会有哪个部族还敢留下,这样既进一步压缩了那些敌对部族的生存空间,还无形中在双方控制区之间建立了一条“隔离带”那些极端分子的“恐怖袭击”频率因此大幅度减小了,但这依然只能治标,不能
除这个麻烦…
就在赵旉对此束手无策(注1的时候,他众多子女当中最喜爱的长公主赵青凤却上呈了一个令赵旉深受启发的提案,是关于建立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的。赵青凤的本意其实只是为了保护大漠如今
益脆弱的生态平衡,可是她那个老谋深算的父亲却立即发现了其中可以利用的地方,一个史上最为残酷的
谋很快便在他脑中酝酿成型…
不久赵旉便亲自起草了一份名为《自然环境保护法》的律法送
内阁讨论并立即获得通过,其中第一次公开提出了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的概念。该法案通过后,内阁随即在赵旉的授意下确定了第一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名录,大漠之中的那些不在大宋直接统治下的荒漠与半荒漠草原地带全被列入其中。而按照出台的《自然环境保护法》,这些地区是不准住人的,对于其中的各族居民,大宋府政要求他们必须限期迁出,移居到其为他们专门划出的土地上,府政还会给予他们合理的经济补偿,算是先礼后兵。而半年期
后还未迁出的各个部族,则会被视为偷猎者…
注1:当然,这种事就算放在一边也没什么大问题,由于综合防御体系下,大漠
华地带的军垦是可以盈利的,所以纵然无法有效移民,但这些土地是不必担心得而复失的。只是敌人动辄过来惹事生非,自己却没办法将其斩草除
,对于如今正是志得意
的赵旉来说,实在是很难忍受…
m.sSVv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