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宋 下章
第四章 苗刘兵变
 赵旉为此曾绞尽脑汁,可现在的他虽然已经可以进行逻辑较強的思考,但时间稍长就会疲劳,而且就算他真的想出办法,以他不到三岁的年纪,又有谁会当回事呢?

 想通这一点后,赵旉便还是将精力集中到如何搭配自己的食谱上来,毕竟历史上他也是病吓而死,只要⾝体⾜够降“苗刘之”未必会成为他挂掉的因。

 而赵构对儿子的早期教育也相当重视,他甚至还找人教授赵旉契丹语与女真语(契丹语与草原语言相通,女真语与渤海、⾼丽语相通,基本涵盖了北方的所有语言。),用意不言自明,他是希望万一大宋灭亡的话,儿子也可以靠着这两种语言保住命(一般来说,只要语言相通,人总会有些恻隐之心,即使是侵华战争中的⽇本禽兽,对会⽇语的‮国中‬人也常常会手下留情的。),可见此时的赵构心中有多么悲观了。

 由于幼儿在语言上的惊人天赋,赵旉只花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将这两种语言说得跟⺟语一样溜了。除此之外,赵旉的文言文学习也进步神速,由于前世不错的古文功底,还不到三岁的他已经能写出还算看得下去的文言文句子了,倒是⽑笔字令他颇为头大。

 但是短暂的快乐时光很快便被打断,一直担心的“苗刘之”终于还是发生了,赵旉就如同无的浮萍一样,只能任人‮布摆‬

 御林军(因为现在大宋军制混,所以只能称天子亲军为御林军,后来军队改制后则为殿前司军的代称。)的统制官苗傅自负世代为将,看到当初和自己差不多的王渊被重用,不由心生嫉妒。此时宦官康履深受赵构宠幸,他又与王渊关系很好,苗傅因此怀疑王渊进⼊枢密府是由康履推荐的,更是怀恨在心,便暗中与威州刺史刘正彦密谋。

 两人以除宦官为名,设伏兵于城北桥下,待王渊退朝时一拥而上,将其擒拿,诬以勾结宦官谋反之罪后将其杀死。然后叛军便杀⼊皇宮,见到面⽩无须之人就杀,康履等宦官百余人被杀死,只有十五人侥幸逃过一劫。

 接着苗刘二人便赵构退位,拥立赵旉作为傀儡,改元明受,并“请”隆祐太后孟氏垂帘听政。

 苗、刘二人以为妇人孺子执政,可以为所为,谁知张浚、吕颐浩等文臣在外传檄韩世忠、张俊、刘光世等大将起兵平;而宰相朱胜非则靠着三寸不烂之⾆成功地忽悠了苗刘二人,将赵构⽗子救了出来。

 苗傅与刘正彦虽然出⾝将门,却都只是纨绔之辈,并没有率军打过硬仗,一旦失去了人质,叛军很快便被勤王大军剿灭,两人也先后被擒获处以极刑。

 这次动历时不过一个多月,却造成了十余万军民的伤亡,财产损失更是不可胜数,还引发了南宋小朝廷的诸多人事变动,这些对‮生新‬的南宋‮权政‬来说,都绝非什么好事。

 宰相朱胜非虽然忽悠叛贼有功,但还是因为失察之罪引咎辞职,而勤王有功的诸位大臣则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拔擢封赏,其中吕颐浩更是成为了首相(即宰相之首,历史上南宋初期官制混,基本上实权最大的那个就是首相,往往是比谁兼的要职多,直到西元1130年以后才开始规范起来。),一时间权倾朝野。而张俊、韩世忠、刘光世这三位勤王大将从此也都得到了赵构的重点关照,而成为大宋东军的主要力量。

 比起赵构来,年幼的赵旉受到的惊吓更大,再加上由于先天不⾜的缘故,赵旉现在的体质依然没有赶上同龄的小孩,所以还是和历史上一样病倒了。

 好在赵旉现在的体质毕竟改善了很多,并没有像历史上上那样患上当时的不治之症疟疾,再加上深明医理的⺟亲不眠不休地施治和照料,他的病情总算得到了控制。

 渐渐恢复意识的赵旉本来心里还有一点担心,因为前世看过的一些野史中关于他的死因还有一种说法是张浚撺掇赵构弄死了儿子,理由是因为其做过几天皇帝,⽇后可能会生出异志,结果杀子的赵构也受到了惩罚而从此绝后。

 但糊中看到赵构整天以泪洗面,无心早朝甚至连饭都没心思吃的模样后,赵旉终于放下心来,看来野史始终只是野史。不过,经历了这次刻骨铭心的劫难之后,赵旉决不愿再将命运给他人掌握了,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实在令人绝望

 然而,这种经历并不是不想就可以不再体验的,赵构不久便如同历史上一样任命残暴无能的杜充主持长江防线,而赵旉却本无法阻止。赵旉自然知道岳飞就在杜充帐下,只要对他破格提拔,就有可能避免下海逃生的悲惨境地,然而他现在只是一个三岁小儿,要是试图说服赵构这么做的话,那在赵构眼里,儿子就不再是神童,而是妖怪了。

 赵旉也越来越想不通,就赵构现在用人的⽔平,南宋后来究竟是怎么扭转局势的?

 古代的‮国中‬人也早就意识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但重文轻理的教学內容却对开发智力帮助有限。不过赵旉现在还处于认字读书的初级阶段,所以倒还算合适。但即使如此,赵构给儿子找来的师⽗(也作师傅,在古代这一名词并非像小说中那样只用于习武之人,而宋代“先生”一词还不是对老师的称呼。)还没教上一个月,就灰溜溜地走人了,而第二个则连十天都没能待下去

 因为年満两岁以后,由于脑细胞不断‮裂分‬的缘故,赵旉的智力有了突破的进步。前世的记忆令其心中不断冒出各种新奇的观点,知识量虽然尽力隐蔵却依旧远超同龄人,智力也因为营养和锻炼的因素渐渐和普通幼儿拉开了差距。

 而那两位鸿儒虽然颇有才学,但面对当朝太子,打又不能打、骂又不能骂,实在是无从下手。若想耐心说服就更加不可能了,赵旉了解历史的发展方向,自然不会被他们“仁爱礼义”之类的观念所束缚,所以他们最后只能无奈地放弃了。

 最后赵构只给儿子保留了两个外语的老师,其他方面则暂时让他自学,赵旉便一头钻进了史书堆里。这令赵构颇为欣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对⽇后迟早要登上皇位的儿子来说是很重要的,到时候可不能像自己一样无所适从啊!

 尽管缺乏连贯系统的教育,赵旉的进步依旧神速,光认字一项便超过了一千,而且还能说出比较像样的文言文,尽管文采全无。而这一切却并没令赵构感到意外,一来嘛,赵旉一直都是“神童”并非突然变得异常聪慧;二来正应了那句老话“挫折使人成长”逃难的经历也许反而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所以赵构更加认定儿子是真正的天才,决定下大本钱好好培养,甚至还答应了儿子的无理要求,満天下找“神童”当赵旉的伴读

 现在的赵旉已经能够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尽管时间不能维持多久。某天他突然发现南宋其实一直都不缺名将,前期将星云集就不用说了,中期也有毕再遇(辛弃疾能力应该有,但战例太少。),后期更是有孟珙、吕文焕、王坚等诸多名将,可明君与贤相却反而一直稀缺,实在令人想不通。

 在皇位世袭制度下,皇帝贤明是強求不了的,可文明程度天下第一的煌煌大宋,居然连能够胜任宰相一职的人都很难找到,听起来似乎很是荒谬,但这却是不争的事实。究其缘由,很可能跟科举制的确立与宋‮开代‬始的文武分家有关。

 在秦代以后的大多数朝代,一个合格的宰相不但要管理政务,还要兼顾军事,名相诸葛亮、王猛、刘穆之、房玄龄等人要么自己能够带兵,要么至少能够参赞军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的话,要么无法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宰相弱势,为了巩固国防,不得不放权给武将,如晚唐时期。),要么就是边军与中枢配合不好(宰相強势,不愿放权,不懂却揷手。),以致‮场战‬损兵折将,如北宋与趾之战和南宋时期的几次北伐  M.SsvVxS.cOM
上章 医宋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