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六章:丧心病狂
急令沈傲⼊京还有任命李纲为兵部侍郞、召各路兵马勤王的诏令如何草拟,其实也是一件难题,若是借用⽟玺,显然是不妥当的,让门下省承诏也有点儿犯噤。毕竟大宋第一次出现监国的情况,皇上发了一份旨意过来也就什么都不管了,可是这礼制怎么安排,却还要再商量妥当。
最后还是选择了折中的办法,让礼部来承诏,再用上东宮的印章,这最后,才加盖⽟玺。
一切准备妥当,立即命人发往各地不提。
这赵桓从殿中下来,还是一副浑浑噩噩的样子,还没有适应过来这角⾊的转换,想回东宮去,却被人拦住,请赵桓暂时在宮中安住,赵桓哪里敢?再加上
第七百八十六章:丧心病狂这宮中到处都是赵佶的耳目,多有不便,便坚持要回东宮。
宮中只好为他准备好车驾,又将他送回去,赵桓的脚落到了东宮的门前,才总算是舒展了一口气,随来的殿前卫恪守职责,已将整个东宮严密保护起来,今⽇不同往⽇,赵桓看到这些魁梧的羽林噤卫,心里才踏实了一些。
“恭贺殿下。”
出来的是一个老太监,也是赵桓最亲近之人,是东宮的掌事,叫开福,他也是刚刚听到的消息,想到太子终于监国,时局拨云见⽇,自然要来贺喜一番。
赵桓却是板着脸,训斥道:“何喜之有?你不要胡说,本文字由贴吧友情提供,起点首发,转载请注明,文字仅供学习
流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需要,请于起点购买正版。
”
说罢,瞥了那些噤卫一眼,快速进了东宮,在一处偏殿里坐下歇息,叫人斟了茶,赵恒才道:“把舍人叫来,本宮有事和他商量。”
所谓舍人,就是东宮的属官,这太子舍人叫程振,与程江是同胞兄弟,否则那程江也不会如此受赵桓信
第七百八十六章:丧心病狂任。只是比起程江来,程振的
子显得要恬然得多,虽然死心塌地地忠心太子,却再三请太子不要去滋事,小心供奉宮中,更不要招惹平西王。他的提议当然让赵桓不満意,因此从前许多事都不与他商量,而如今程江已经成了庶民,赵桓环顾四周,再难发现可以托付的人,这才与程振又亲近了几分。
程振是大儒出⾝,多少带有几分书卷气,虽然两鬓生出霜华,可是这时候,却表现出了出奇的淡然,他进了偏殿,朝赵桓行了个礼,赵桓朝他笑起来,道:“程舍人不必多礼,坐下说话。”
程振颌首点头,道:“恭贺殿下。”
赵桓这才露出喜⾊,道:“程舍人也听说了?”
程振叹口气,道:“是听说了,陛下…哎…”又是叹了口气,才道:“太子殿下,眼下当务之急,是坐镇京畿,既然如此,为什么太子不在宮中住下,反而回东宮来?”
赵桓道:“本宮怕有人逞口⾆之快,引起小人的猜忌。”他见程振纠
于这个问题,心中怫然不悦,便道:“本宮其实力主议和,无奈満朝文武大多人主战,须知女真人朝发夕至,汴京五山⽔阻隔,哪里是女真人的对手?本宮心中甚是忧虑,程舍人怎么看?”
其实赵桓的意思,还是主和。以他的胆量,哪里敢去和女真人去决战?他的⽗皇不敢,自己这做儿子的难道就敢?赵桓一辈子庸庸碌碌,本就不是什么有魄力的人,一想到夜一之间数十万女真人出现在城外,他便魂不附体,更不必说去决一死战了。
只是朝中无人支持赵桓,赵桓才不敢提出这个主张,而这位东宮舍人程振就不同了,他曾历任过国子监司业,德⾼望重,若是他肯站出来提议,局面必然改观。
谁知程振虽然一心辅佐太子,听到赵桓说议和二字,脸⾊立即变得无比骇人,厉声道:“殿下何出此言?女真,豺狼也,凶险狡诈,与禽兽无异。下官读了这么多书,从未听说过君子与禽兽媾和的事,殿下是储君,如今奉旨监国,更该以江山社稷为重,发愤图強,驱逐豺狼,岂能与贼私通?”
赵桓听了这话,立即就没了兴致,心里想,如是程江若在,本宮何必受他奚落?想着,赵恒脸上露出不悦之⾊,怫然道:“程舍人教诲,本宮知道了,本宮现在乏了,你下去吧。”
程振见赵桓不悦的态度,只好下去。
赵桓脸⾊
晴不定地坐在椅上,喝了口茶,对一边伺候的开福道:“这算什么监国?连一个舍人都不肯听从本宮的话,哼!”开福笑昑昑地道:“殿下,这是因为您没有亲信之人的缘故,若是程尚书还在,何至于如此?”
赵桓道:“这倒是真的,程江和李邦彦二人若在,定然知道本宮的心意,无奈何⽗皇已经捋夺了他们的官职,令他们致仕,否则…”
开福犹豫了一下,笑嘻嘻地道:“如今是殿下监国,这里的事还不是殿下说了算?”
赵桓双眉沉下去,犹豫道:“⽗皇刚刚⾰了他们的职,现在再请他们回来,只怕很是不妥,到时候若是有人借此攻讦,岂不是…”
开福与那程江关系莫逆,因此极力唆使道:“殿下,眼下国难在即,自然该人尽其用,若是不用这二人,这満朝上下,都是平西王的
羽,有谁肯真心为殿下奔走的?”
赵桓立即想起在朝廷里那杨真和李纲二人左一句平西王又一句平西王,心中也生出怒气,道:“你说的是,国难在即,自然该人尽其用,⽗皇既然将社稷和宗社的安危托付给了本宮,本宮难道就一点主也做不得?这样吧,你立即去奔走一下,寻个言官,许诺他一些好处,告诉他,给本宮上一道奏疏来,起复李邦彦和程江。”
开福应了。
赵桓像是松了口气,便道:“去吧。”
……
眼看就要过秋,汴京却是
糟糟的,各种流言流传在街头巷尾,不少富户已经举家南走,原本还以为是歌舞升平,现在看来,连皇上都走了,自己还留着不是作死?
太子监国,没有人弹冠相庆,倒是恐慌不断的蔓延,这时候,倒是有人想起了沈楞子的好来,沈楞子虽然人品差了那么一点,还经常做些莫名其妙的事,总是让大家心惊⾁跳,可是谁也不会忘记,那远从西夏传来的捷报,但凡这时候只要平西王在,时局也不至于
到这般地步。
朝中
象也显现出来,有言官上疏,请太子起复李邦彦、程江二人,这奏疏刚刚递上去,立即引起轩然大波,杨真当即反对,至于石英、周正等人,也都站出来。也有一些首鼠两端的,心里早已猜测这多半是太子的主意,眼下太子监国,岂不正是投机取巧的时候?便也有人支持,声称二人并无大过,值此国难的关头,何不起复二人,令二人将功补过,为国效力。
一连几⽇,満朝都在相互攻讦,为了这件事,争得火热。最后赵桓站出来,一面安抚杨真等人说,这二人皆是罪臣,岂可起复?另一面却又道,不过本宮看他们颇有些才⼲,暂时启用,进东宮辟为太子舍人罢。
太子舍人不过是七八品的小官,这般做,倒有些和稀泥的味道,却又让杨真等人一时寻不到漏洞,又念及到这个时候把精力拿去争两个犯官,
本没有必要,因此最终选择了沉默。
程江、李邦彦的起复,却也让不少人明⽩了赵恒的意思,就在起复的第二天,程江上疏,俱言女真人強盛,不可力敌,既然女真人已经取契丹人而代之,那么大宋就应该遵循祖制,按对付契丹人的办法去对付女真人。
这篇奏疏可谓是曲线救国的典范,恬不知聇的把祖制都搬了出来,意思是说大宋的先皇帝们既然可以屈⾝去向辽国求和赠送岁币,为什么现在反而不可以向金国议和呢?这是大宋的光荣传统,是坚定不移的国策,谁要是反对,就是不敬祖宗,不尊祖法,是别有用心。
朝中哗然了!
这份奏疏递到门下的时候,据说杨真不顾规矩,直接将程江的奏疏撕成了两半,当场大骂:“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
不止是杨真,石英等人也纷纷跳了出来,开始对程江进行围剿,在他们看来,这份奏疏
险到了极点,一旦不能将程江打喵庒下去,那么势必会有更多的人哗众取宠,到时候莫说是同心协力抗金,只怕这朝廷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去用在战和之争上。
而这时候,赵桓的态度十分暧昧,事情过了三天,他没有表露任何的态度,便是朝议之时,也是无动于衷,既不支持,也没有明确的反对。
程江毫发无损,虽然被无数人抨击,却仍然是他的太子舍人,甚至是朝议之后,赵桓突然叫过新任吏部尚书,向他征询:“程江以疏忽职守戴罪请辞,大人认同吗?”
认同不认同,反倒问起别人了。可是傻子都知道,太子这是告诉大家,他不认同,程江无罪!
争端到了这里,远远没有结束,程江的奏疏虽然没有起到效果,可是也告诉了许多人,谈论议和是没有罪的,太子不会见怪。接着,第二个跳出来的是李邦彦。
李邦彦递上了奏疏,这老辣的权臣手段明显更加⾼明,奏疏中并没有论及到任何战和的问题,而是说,老臣听说太祖皇帝在的时候,曾与契丹人
战,糜费国库巨万,却难以取胜,结果不得不与契丹人议和,称为兄弟,自此,宋辽虽时有
恶,却多是相安无事,这样的情况已经有百年之久了。老臣近来读了许多书,书中都说,那些喜好彰显武力的君主,就算是在战争中获得了胜利,最后也往往糜空了国库,使得民人变得困苦,民生维艰,天下的百姓都变得穷困潦倒,家国虽然扩大了疆土,结果却得不偿失。因此,老臣不由发出感慨,好战者,必亡也。而今天下在陛下的治理下,民人殷富,安居乐业,这使老臣很是忧心,若是有好大喜功的人,不去珍惜现在的太平,而去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丰功伟绩,太平还能够维持吗?百姓还能够安居乐业多久?
够狠!
这份奏疏可以算是指桑骂槐的典范了,以一种忧国忧民的口吻,处处针对当下主战主和的争议,冠冕堂皇,直接将主战的臣子暗喻为好大喜功不体恤民间疾苦的人,从而衬托自己的忧国忧民,本文字由贴吧友情提供,起点首发,转载请注明,文字仅供学习
流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需要,请于起点购买正版。
李邦彦的上疏,算是真正拉开了主战主和争端的序幕,一连数⽇,朝廷连⽇朝议,都花费在这些口⽔之争上,先是主战派一面倒的斥责程江、李邦彦,接着是一部分臣子突然以主和派的面目出现,到了第三天,主和派居然人数越来越多,甚至连刑部尚书这样的大佬居然也加⼊其中。
杨真乏力了,他的头发不知生出了多少霜华,整个人几⽇之间便苍老了十岁,以他的智慧,当然明⽩,议和派会让两个小小的东宮舍人扭转成为⾜以与主战派分庭抗礼的声势,无非是在他们的背后,站着监国的太子,而太子,虽然表面上没有作出选择,其实所有人都知道,太子一心是要议和了。
又是一⽇毫无意义的口⾆之争之后,杨真微颤颤地从殿中走出来,整个人显得无比的孤独。
“杨大人。”周正见他走得急,心中一动,立即快步追上来,道:“杨大人留步。”!
M.sSVv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