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业帝国 下章
外资对我国企业兼并控制情况的资料3
 西门子组建合资公司威胁我国工业汽轮机行业:

 2005年,湖北长江动力集团与德国西门子发电集团签署框架协议,组建合资企业。据西门子披: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6亿元人民币,西门子占75%,长动占25%,生产大纲为每年104台,此合资

 公司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工业汽轮机制造基地。

 工业汽轮机是大型工业装置中的关键动力驱动设备,汽轮机领域的高端(有别于发电汽轮机),广泛用于石化、电力、冶金、煤化工、化肥、建材、环保、能源综合利用等领域,是重要工业基

 础装备。自主掌握工业驱动汽轮机的技术,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十分重要。

 杭汽轮是国内最大的工业汽轮机企业,具备年300台350万KW设计制造能力,产品覆盖我国应用工业汽轮机所有领域,可按用户的工况、参数,非标准设计制造各型工业汽轮机;国内市场占有

 率65%-75%,配套自给率90%,出口至世界20多个国家地区。

 “工字”牌工业汽轮机是国家名牌产品。哈汽、东汽、上汽等也能设计制造工业汽轮机。

 2005年,杭汽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9。16亿元(增长102%),实现利税5。2亿元(增长70%),出口创汇2449万美元(增长105%),利润4。66亿元(增长86。4%);2006年销售收入约28亿元,各项经

 济指标增幅不低于20%。

 公司被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配套工业汽轮机的设计研制工作,产品能和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标准。如600MW超超临界电站给水泵汽轮机、大型乙烯装置国

 产化配套汽轮机、大型PTA装置空气透平三合一机组汽轮机、大型空分装置配套汽轮机的开发。

 1975年,由杭汽轮定点引进西门子工业汽轮机设计制造专利技术、部分关键设备仪器,被国家确定为国内工业汽轮机研发生产基地。1987年又与西门子续签技术合作协议,获得德方最新的汽轮

 机三系列扩、补、改技术资料。1997年又与西门子续签10年合作协议。

 杭汽轮多年抓紧消化收,掌握了全套设计、制造技术,并自主研发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汽轮机系列产品,使我国跻身于该领域国际先进行列。公司产品在90年代石化重点项目中树立了声誉,

 产品价格低于西门子30%-40%,市场份额大幅度提高。西门子在华项目竞争中屡屡失标,他们认为,在华最大的失误是1975年将整套工业汽轮机卖给了中国杭汽轮,成为开拓中国市场的最大障碍。

 2000年,西门子与杭汽轮谈判,要求买下杭汽轮全部国有股,但碍于政策不允许。后西门子提出与杭汽轮组建合资公司,条件:西门子控股;杭汽轮40#以上工业汽轮机能力(覆盖85%以上市场)排他地进入合资公司;西门子以知识产权作价进入合资公司。

 由于此条件过于苛刻,不仅影响相关配套企业(沈鼓、陕鼓等)和国防建设。且杭汽轮的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与西门子差距不大,合资没有太大意义,所以杭汽轮没有答应外方条件。杭汽轮提

 出“增量合资”原则:西门子如控股,须转让杭汽轮尚不掌握的技术(压缩机、鼓风机、燃气轮机等)。2004年,西门子放弃了并购杭汽轮的动议,并单方中止1997技术合作协议。

 近年来西门子调整全球战略,发展优势领域。1997年以20亿美元收购西屋公司非核电业务,2001年收购德马克?德瓦尔工业透平机业务,2002年收购阿尔斯通工业汽轮机业务。2005年西门子到

 中国搞工业汽轮机合资公司。

 未来几年,全世界(不含中国)工业汽轮机年需求量为150-180套(近50%在亚洲),基本被曼透平、西门子、GE、德莱兰、三菱重工承接。杭汽轮累计出口20多台套,但仅能供应单台机。跨

 国公司与国际大工程公司有传统的供购关系,且有能力组织配套压缩机、风机等。至于国内市场,预测未来国内需求增幅下降。以杭汽轮现有能力,基本可足国内需求。

 西门子在华组建工业汽轮机合资公司后,肯定会利用我国企业的分散和弱势地位进行打和各个击破,杭汽轮在产品成套供应能力、营销和公关能力方面,还无法与跨国公司抗衡。一旦形成外

 资垄断,受到损伤的将不仅是杭汽轮,还将包括上下游相关企业。国内工业汽轮机市场正面临严峻竞争局面。

 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

 风机、风扇制造行业的排头兵企业,在岗员工3000人,年产值超过25亿元,两个主导产品:“陕鼓牌”轴压缩机、工业程能量回收发电装置,均为高效节能环保产品,为中国名牌,在国内

 市场上处于相对垄断地位。其中,轴压缩机的市场占有率达到95%。

 拓展国际市场,转变经营方式:出售产品—-成套机组解决方案、系统服务;品牌经营。陕鼓产品在东南亚、南亚、西亚、南美前景看好。有可能打到、英等国。

 像陕鼓这样有技术、有品牌、有市场的大型装备制造集团,完全有并购别人的能力,而不是被别人并购。

 2005年,陕鼓与西门子,曼透平洽谈合资。西门子条件:国有股34%、国际‮行银‬33%,西门子33%;曼透平条件:外方技术入股,但由于双方技术合作已有5年,该学的技术已经学到,此合作意义

 不大。

 西门子2005财年,在中国长期投资总计达106亿元。正在酝酿大的并购计划,并购、扩张是第一关键词,现有15个项目在评估中。其中能源、交通’油天然气、工业系统、水技术、医疗以

 及3G都是西门子重点关注的领域。

 沈集团:

 该集团是我国最大的机生产企业,沈市属国有独资。集团拥有4家控股子公司(包括两家上市公司)、一家全资子公司。总资产86。6亿元。

 2003年以来,公司大力推行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提高管理水平,经营业绩不断攀升。2006年,机产量超过6万台(其中数控机超过1万台,市场占有率约28%,国内第一),实现销售

 收入80亿元,跻身世界机行业十强。预计2007年收入突破100亿元。2007年4月在北京举办的国际机展览会上,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款高精度高自动化数控机,以出色的价比,赢

 得众多客户的关注,标志着我国机工业正在努力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沈集团积极贯彻“走出去”方针,著名的并购德国西斯公司案就是沈集团实施的。

 2006年11月,沈国资委将沈集团在上海联合产权易所公开挂牌,出让49%股权。条件是:原则要求3家投资者联合购买49%,受让后5年内不得转让股权,单一投资者受让、境外投资者

 受让不超过30%;同等条件下国内装备100强±界500强企业优先,等等。

 据报道,2007。6。9,沈市国资委与美国JANA基金公司签订协议,将沈集团30%股权转让给JANA基金,与之竞争的三一集团落选。JANA是美国一家对冲基金公司,是美国铝业(全球第一)的大股东之一。

 国内专家意见:

 “沈集团这样的企业以其他方式融资并不困难,并不一定要卖股份。既使股份卖出去了,资金装到‮府政‬部门口袋里,能算企业引进资金吗”?“战略企业都卖掉了,自主创新的主体都

 没有了,还拿什么创新?如果仅仅是缺乏资金,没必要向外资转让。如果是管理层不行,就改组管理层。我们的一些企业家,发展企业虽然不行,维护自己权力地位的能力倒是一的”(商务部研

 究员梅新育)。

 《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把先进机作为国家大力支持的重要领域。沈作为国内机排头兵企业,特别是在经营蓬向上的发展阶段,在企业改制问题上如何更好

 地体现国家战略,似应慎重。

 低电器:

 施耐德进驻德力西:

 温州柳市镇被称为“中国低电器之都”2006年12月,全球最大的低电器生产商施耐德,与德力西(国内第二为)签署合资框架协议,按照1:1等额出资设立“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新

 公司董事会席位1:1,董事长由中方担任。德力西的营销公司纳入合资公司统一管理,品牌属于德力西集团,合资公司拥有使用权。销售通过德力西现有供销网进行。预计2007年建成投产,年产值

 可达22。6亿元人民币。施耐德并提出多项限制条款,包括不在欧美高端产品市场推德力西品牌等。

 近年来,对温州电器冲击最大的正是施耐德。多年价格战使低电器民营企业中亏损面越来越大。

 德力西(国内低电器第二),1998年开始走多元化道路,在再生资源、房地产和并购国内企业等领域多有动作。据分析,多元化没有实现德力西赶超正泰的夙愿,反成为德力西不景气的源。

 正泰集团(中国低电器老大)南存辉:跨国公司跑到这个乡下地方来干什么?目的是垄断,在低电器领域高中低端通吃。要让公众看清施耐德对中国市场志在必得的野心。跨国公司惯于用

 标准、专利≌购、惑、威胁、污蔑等手段达到目的。与施耐德十多年谈判,正泰始终坚持民族品牌的主导权和控制权。

 1994年,施耐德提出收购正泰80%股权遭拒,1995年1月施耐德在杭州起诉正泰产品侵权。

 1998年,施耐德又提出要控股正泰51%,再次失败,1999年1月施耐德在北京提起诉讼。

 2004年,施耐德又与正泰谈判,提出50∶50合资,条件是保留正泰品牌,但出口渠道由施耐德掌握,3年后施耐德再收购正泰的另外50%股份,但没有达成一致。2005年,施耐德再次在意大利、

 英、法等国发起对正泰的知识产权诉讼,并广泛散发销售警告和歧视宣传资料,要求正泰赔偿巨额知识产权侵权罚金,后和解。

 施耐德多次与正泰谈判未果,转而与德力西谈判合资。施耐德电气首席运营官(华裔)扬言:“如果正泰不与施耐德做朋友,那施奈德就只有与正泰做敌人了!”

 人民电器集团(低电器排行第三)董事长郑元豹:新合资公司生产的六大系列产品,也是正泰、人民电器的主打产品,占据低电器市场70%的份额。现在是中国低电器行业竞争最烈、

 最脆弱的时刻,施耐德入局,民族品牌感到“压力很大”跨国公司可能占据主导地位。

 这一合资案意味着民族品牌的网络、低价等本土优势将失去。过去是柳市镇的民营小企业打败比他们规模更大的国有企业,现在是更强大的跨国企业打到家门口。合资企业可以享受税收、土地

 、行业准入、项目申报等特殊待遇,这势必削弱民营企业竞争力。随着外资并购步伐加速,尤其要给民营企业以同等条件。

 采矿:

 有金属;

 2007年3月,中条山有金属集团与韩国SKN签署协议,SKN向北方铜业增资21420万股(10。3亿元),占增资后总股本的45%。在后山铜矿区勘探的合作中,中条山集团以探矿权和前期投入的勘

 查费用出资,占该事业55%的股份,SKN以后续勘探工作全部费用按现金出资,获得45%的股份。中条山有金属集团公司总资产45亿元,销售收入48。5亿元,利税7。5亿元(2006)。

 金矿:

 1993年,云南省发布《云南省鼓励外商投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规定》及相关《条例》。国土资源部将云南省确定为首家“外商投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试点省”并将相应的审批权直接授予

 省地矿主管部门。

 2001年,国际黄金价格每盎司271美元,2005年上涨到444美元,2006年4月突破600美元大关。随着黄金和其他有金属价格不断攀升,70多家国外矿业公司进入中国(2003),很大部分和黄金

 有关。他们在贵州、云南、青海、辽宁、湖南等地取得了相当程度的成功。东川播卡金矿、辽宁猫岭金矿、云南潞西金矿、贵州烂泥沟金矿、青海滩涧山金矿、内蒙古217金矿等都有外资身影。

 除外资矿业公司,甚至国外的独立探矿人也进入中国探矿,这些外国人介于盗矿淘金客和初级勘探公司之间。

 青海滩涧山金矿:被加拿大AFCAN间接控制,通过其子公司持有大柴旦矿业有限公司85%股份,中方合作方为海西州大柴旦金矿和青海第一地质勘查大队。该矿二期已开工,年处理矿石80万吨,

 年产黄金3吨多。

 陕西煎茶岭镍金矿:储量达52吨。有外资澳华黄金的背景,建设规模为年采选矿石30万吨,年产黄金3吨多。

 烂泥沟金矿:在黔西南州贞丰县,被澳华黄金所控制,总投资8。15亿元,年处理矿石120万吨,年产黄金5~11吨,探明总储量110吨,可开采15年。外资2002年进驻该地勘查钻探。

 东川播卡金矿:2004年,东川市播卡镇发现储量估计超过300吨的世界级金矿(100吨即为世界级),价值数百亿元。当地村民之前已进行小规模私自开采。此后209地质大队和一些湖南小企业

 成立金星公司,边勘探边开采。2002年,加拿大西南资源公司(风险勘探公司)与209大队组建合资公司,209大队投入矿权,加方投入301万美元搞“地质勘查开发”由于勘探需要不断追加投资外方股份从60%增至90%。昆明市国土资源局指出:外资大规模勘探,形成大量砂石土堆积,造成地质隐患、威胁沟下农民安全,甚至可能阻断金沙江,威胁下游梯级电站和三峡安全。但上面有

 的部门要我们配合外资工作,几乎成了他们的代言人。

 我矿业领域最近几年盲目引进外资勘探开采问题突出,黄金的外资政策不明朗。对黄金的勘探和市场销售两头监管紧,但附加值最高的开采阶段,‮府政‬未明确规定外资能否进入。实际上,中国

 国有大型黄金企业绝对有实力开采金矿。

 相比之下,2004年9月底,市场曾传出中国五矿集团正在就收购加拿大诺兰达矿业公司进行排他谈判的消息。加拿大的主要报纸载文强烈反对,使谈判终止。

 煤炭:

 2006年初,山西省对外宣布,省内煤矿采矿权将逐步取消行政划拨,走向市场,进行公开拍卖出让。推行矿业权公开出让制度,目的是实现矿业权有偿取得,遏制矿业权隐形易。

 2006年7月,山西省拍卖两个近亿吨级和一个千万吨级的煤矿,日本、韩国的一些矿业公司相继表现出了购买的意愿。此前山西惟一的一家由外资控股的大宁煤矿,合资双方围绕控股权已矛盾

 重重。此项拍卖随即被叫停。

 2005年,日本伊藤忠商社向黑龙江省龙煤矿业集团进行投资,此次投资是日本企业首次投资中国的大型煤炭生产企业,但并未取得控股权。

 2005年5月,全球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及出口企业…—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就与永煤集团成立合资公司…河南龙宇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巴方出资7亿多元占20%的股权,成为进入中国煤炭行业中

 的最大的外国投资者。

 由于没有明文的限制的规定,已经有不少外资试图进入煤炭行业。摩大通证券亚太有限公司投资‮行银‬中国部总经理方方曾透,近期至少就有5亿美元以上的资金希望进入中国的煤炭行业。

 由于目前国内没有实行采矿权的市场化,国有矿山的采矿权事实上。如果外资进入,一方面分享了这些国民红利,另一方面,在我国能源、矿藏益紧张的今天,战略上也是很不利的。企

 业花了大量的钱,全球寻找能源和资源,但对我们自己的矿藏,政策上对外资并没有太好的限制办法。

 在我国2002年出台的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煤炭及伴生资源勘探、开发被列入鼓励类。外资进入煤炭领域(除焦煤行业外)可以取得控股地位,但各地‮府政‬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操作。

 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

 2002年3月,原国家计委在公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中,将原止外商投资的供排水城市管网首次对外资开放。此举意味着外资拥有了向用户最终零售水的权力。

 苏伊士集团(世界最大水务公司)从2004年起,已在中国参股15个城市的自来水公司。与青岛合资建立中法海润供水有限公司,供水能力54。3万立方米,占青岛供水总量的90%;又投资数亿

 美元在上海化学工业区成立了污水处理合资企业;其属下的中法水务在三亚成立了供水合资公司,在重庆成立的中法供水有限公司,供水人口100万。至此,苏伊士集团完成了在中国的全面布局。

 2006年9月,常市准备将水务市场以6亿元价格向法国苏伊士集团转让49%的股权,使用期限30年(最后结果尚未见到)。据地方‮府政‬介绍,引进外资是为了引进资金,因为供水系统老化严重污水处理成本高,每吨水供应成本0。8元,污水处理成本1元,投资与收益的差额太大,公司财务紧张。居民生活用水由2。05元上调为2。40,元污水处理费也将会提高。

 法国通用水务公司收购了上海自来水浦东公司50%股权。

 2004年12月,法国威立雅联合其合资公司首创威水投资公司出资4亿美元,共同获得深水集团45%股权,期限为50年(威立雅5%,首创威水40%),也全球第二大水务并购案。

 苏伊士集团、泰晤士水务、威立雅集团、柏林水务等世界四大水务集团先后染指中国。

 地方‮府政‬搞水项目存在贪大求洋倾向。水项目需要雄厚的资金实力,一方面期望通过“盘活存量”筹集建设城市建设资金,一方面,在招标中经常设立较高门坎,使国内企业望而却步。如此下

 去,水务市场有被外资控制的可能。

 外资介入城市公用事业,使‮府政‬对价格和服务的监管遇到困难。2005年2月,香港汇津公司与长市排水公司合作经营长北郊污水处理厂,因企业与‮府政‬在履行合同方面发生争议,外资污水

 处理厂遂全面停运,每39万吨污水直排松花江,造成严重江水污染。如果此类纠纷发生在国内企业头上,企业绝对不敢不顾大局。

 国外此类教训也不少。如1998年菲律宾马尼拉水公司(国有)与外资合资,合资公司借口金融危机单方面提高水价76%,而酷热的城市居民用水弹极小,广大贫民无力应付,引起。‮府政‬

 被迫于2002年12月花巨额代价收回水公司股权。同样事例在加拿大、南美一些国家也曾出现过。

 建设部称:“十一五”期间中国水务市场的投资规模将达到一万亿元人民币,回报率目前已经超过20%。如是,洋水务看准了垄断型公用事业私有化后向‮府政‬谈判的优势,谋求在中国分享水价

 上涨的蛋糕,最终还是要广大消费者买单。这将使社会分配不公问题进一步突出。

 铁路:

 武广客运专线筹备组:武广高速铁路全长989公里,总投资约1166亿元,规划在2010年底建成通车。铁道部授权中国铁路建设投资公司作为出资者代表与控股股东,其中铁道部出资51%,广东、

 湖南、湖北3省以武广客运专线所需土地的征地拆迁费用出资入股,其余资本金向境内外投资者募集,以解决投资不足的难题。

 大豆产业加入WTO后面临灭顶之灾:

 大豆早在1996年就完全开放,是中国农业第一个开放的领域,不到10年,业界对外资蚕食的担忧已经变成了现实,随着洋大豆的大举进入,沿海就地加工的蓄意布局,跨国粮商对油脂行业的参

 股控股,使得大豆产业陷入被外资全面控盘的境地。

 中国的大豆出口量曾占世界80%以上,但从1997年开始成为大豆净进口国,2006年进口达2827万吨,10年增长10倍,中国进口大豆已占全球13。

 2004年之后,国内油、蛋、等消费量节节上升,2006年底豆油上涨带动粮油类纷纷涨价。同时,东北大豆产区遭遇空前的进口冲击,大豆收购价持续低,种植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大豆种

 植面积不断减少,豆农和大豆加工企业都苦不堪言。根本原因是跨国粮商基本完成了在中国的战略布局,形成了大豆进口和加工的垄断。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目标:倾销更多的大豆;②抢占市场;③利用在华企业控制中国市场,实现国际贸易环节的利润。

 中国企业在2002-2004年连续三次被国际豆商“仓”2004年遭遇国际粮商和投资基金的疯狂打

 2003-2004年初,美国方单方面对中国纺织品设限,中美经贸关系一度紧张。国务院总理访美,中国‮府政‬宣布向美国派出农产品采购团。芝加哥期货易所传言:中国将采购150万吨大豆。美农

 业部称:该年度大豆收成不好,中国采购团到美国,大豆期货价已达4300元人民币吨。中国代表团竟在这一价位签下订单,且未作任何套期保值处理。中国人离开后1个月,美大豆期货价又回到

 3100元。事后证实:当年美国大豆产量创历史纪录。这显然是国际粮商和基金联手做“局”据调查这次采购使中方多花15亿美元冤枉钱,此后一年,参与采购的中国企业全面亏损达80亿元以上,

 一半以上的中小大豆加工企业停产倒闭,国产大豆收购价大幅度下滑。跨国粮商则借机兼并企业,淘汰大量竞争对手。

 中国加入WTO后,世界各大粮商如美国ADM、嘉吉、邦吉、新加坡Wilmar、托福、来宝等大公司入股中国大豆榨企业。2004-05年,国家发改委两次发布行业预警:国内大豆榨能力是实际需

 求的2。6倍以上,年综合平均开工率不足40%。但外资乘我企业困难,加快并购我国大豆加工领军企业。中粮集团旗下8个油脂加工企业均成为外资企业。同时外资又兴建大型榨油企业。至2006年4月仍在开工的97家企业中,外商独资或参股的企业有64家,控制了中国85%的实际加工量。

 现在大型榨企业只剩一家(黑龙江九三公司)未被外资兼并。针对所谓“国际粮商给中国带来了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理念、就业、税收,中国大豆企业技不如人”的说法,九三公司田仁礼

 指出:一个产5000吨的加工厂,投资并不大,用工一般不超过250人。中国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并不逊于外资企业。

 国际粮商控制了从大豆主产地南美到芝加哥期货易所的产业链。他们在南美国家发放生产贷款、修建铁路港口,控制了当地绝大多数的大豆生产,南美豆农则低价出售大豆抵偿贷款。粮商将

 南美大豆采购价控制在200美元吨以下,然后操纵期货易,以300-400美元的价格卖出。

 当前,外资基本完成了在中国的战略布局。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四大跨国公司(控制全球90%的大豆贸易),控制了中国60%以上的实际榨能力后,垄断了中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跨

 国公司买入南美廉价大豆、享受巨额农业补贴的美国大豆,再高价转卖给中国的榨企业,赚取垄断的贸易利润。留给中国的是榨行业的低利甚至亏损、本土大豆的滞销。业内预测今后2-3年内跨国粮商将可能完全垄断我国大豆产业的布局。

 在合资企业中,外资股份一般不超过30%,表明跨国公司并不企图赚加工环节的钱,主要目的是获得进口大豆的话语权。由于外资已基本控制了加工企业,将危及上游种植业,甚至关系到国家

 的粮食安全。

 大豆加工企业实行外资化、集团化,其结果就是进一步低大豆采购价格。由于收购价格接近种植成本,农业税减免和粮食直补的好处全被收购价吃掉。如此下去,东北的大豆种植业将面临

 灭顶之灾。预测2007年大豆播种面积将降低50%以上,再想恢复中国大豆产业将很困难。种种迹象表明,如不采取措施,更多农产品包括目前风光正劲的水稻,都有可能重复大豆的故事。

 有关部门建议:

 实施大豆振兴计划、调控大豆进口规模、制定大豆补贴政策、扶持大豆龙头企业、推进大豆科技创新、建立大豆种植基地、优化大豆产业布局。

 成立大豆协会,使协会负责对大豆进口实行统一对外、集体采购制度,对不通过招标采购的企业不发放进口许可证书,限制跨国公司对中国进口大豆价格的垄断;利用转基因政策,质量检疫以

 控制加大对大豆进口的调控力度。

 加大科研投入,发挥中国非转基因大豆优势,强化大豆优质、高产、专用品种的研制,扩大国内种植面积,把东北三省建设成我国高油高产大豆种植基地,替代部分进口。

 扶持龙头企业,实现专业化,集团化发展。在几大集中产区选择5~6家年加工50万吨大豆以上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作为应急加工定点企业;开发大豆蛋白等高端产品,绕开榨业竞争,实

 施深加工。

 宏观调控部门要通过对大豆进口、加工等市场信息的及时发布,鼓励大豆加工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用期货市场价格信息引导农民种植大豆。争夺国际农产品市场定价权。

 零售业:外资占领高端,威胁我经济安全

 对零售业外资超市在我国各中心城市布点设店、加快并购国内企业,挤占国内通市场这一众所周知的事实,一般人不很注意,好像零售业无关大局。实际上现代巨型零售企业所构建的商业和

 物网,正在对制造业构成益加大的压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通-物业,成为经济的命脉行业。

 一、根据WTO协议,我国从2004年12月起,允许外资在华控股合资批发零售企业和设立独资企业。实际上,在3年过渡期中,各地‮府政‬为完成引资指标,纷纷违规审批引进外资零售企业,给与最

 优惠的政策。而中国没有对零售业采取有效的增强措施。外资商业企业市场份额不断上升。

 到2003年,全球50家最大零售企业大部分已进入中国,设立了300多家大型超市。占领高端零售业80%以上。目前外资零售商在华扩张的势头没有减缓的趋势。2005年,零售业外商投资增长率达

 53%。

 2006年,我国社会消费零售额7。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连锁店100强增长25%。而前30家连锁店即占社会消费零售额的9%,销售额达6872亿元。其中,11家外资大型超市,新开店铺数

 量超过100家(家乐福33,沃尔玛15,麦德龙6),单店销售2。15亿元,大大高于国内同业的增长速度。

 国际50家最大零售商业跨国采购集团中,23进入中国,在中国的采购金额已达到200多亿美元。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张宏伟指出:外资巨型零售企业急速扩张,已完成了在中国零售市场的高端布局。它们重金买下城市黄金地段,纳并控制中国制造商,建立配送体系、有的还与房地产商、

 ‮行银‬建立了长期发展战略联盟。他们逐步垄断中国通业的5条命脉:市场、人才、企业品牌、供货商以及国内外市场渠道,对我国传统商业服务业形成渗透和并之势。我国主舆论则过分夸大

 加入WTO的好处,闭眼不看其实质是外企赚中国人的钱、掌控中国市场。(2003)

 二、外资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并购是一个重要途径。从2004年英国TESCO以21亿人民币收购乐购50%股权,囊括其在大陆25家超市起,近年来零售业外资并购活跃。并购企业实力强,涉及金额大控制连锁超市业的战略意图十分明显。

 2006年,著名的外资并购案如:百思买控股江苏五星电器、家得宝并购家世界家居、特易购增资并控股乐购、百收购输出管理百货店,沃尔玛收购好又多等。摩斯坦利与沃尔玛的中国商业

 伙伴深国投联手,收购20个大型购物中心;美资华平、凯雷基金参股王府井未果。

 据报道,2007年2月,沃尔玛通告购买BCL公司35%股权,据称金额达10亿美元,该公司全资控股中国101家好又多超市,计划2010年,沃尔玛将实现对好又多的控股。沃尔玛超市门店已达174家将成为中国超市老大。

 2007年3月“7-11”收购上海联华快客在穗全部店面,使“7-11”在广州的全部店面数超过了290家,成为了广州零售业老大。

 上海百联集团所属广州世纪联华超市,将被华润万家收购。华润万家在内地已经部署了多个万家超市,同时还拥有沃尔玛中国35%的股份。

 在现有的中外合资公司内,外方通过收购合作公司的股权,加快了独资经营的步伐。

 三、我国零售业从资本实力、品牌实力、经营管理水平,尚没有一家企业能与外商的综合实力相抗衡。在外商推行本土化策略之后,国内企业即将丧失最后的优势和领地,纷纷谋求与外资合作以求活路。目前,各中心城市的繁华商业地段“洋超市”拉走了大批客,由于外资进入过多,国内通企业市场和效益形成极大压制,全国连锁百强中有一多半企业利润下降,一些企业陷入

 破产的边缘。曾跻身2000年全国百强连锁企业的北京城市之光、福建华榕等超市早已于2002年倒闭。

 外资超市在华投资完全靠‮行银‬贷款。沃尔玛叉补贴,不惜亏损,扩张在华市场份额。家乐福对供货商收取多项不合理费用,恶意转嫁成本,我无相应法律条款(韩国曾对此类行为曾多次罚款)。

 外资零售商资金实力雄厚,且有强大的融资能力,有实力大量开店布点,可用国际收入补贴在中国市场的亏损。国内零售业航母百联集团,2005年零售业收入600亿元;但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

 的本土零售企业仅为10家。而家乐福、沃尔玛等前11位外资连锁超市在华零售额均超过了200多亿元。沃尔玛、家乐福的全球营业额达上千亿美元。

 目前,国内零售商既没有能力承受这种强大的竞争威胁,也没有相应法制的制约。“敞开大门外资”的结果必然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目前,中国本土零售企业已陷入全面被动,面临空前

 生存竞争危机。

 业内预计,到2008年,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会有一半企业被外资兼并;外资超市将社会总零售额的25%,香港郎咸平则预测:中国零售业市场全面开放5年后,外资企业将占据80%的市场份额。

 四、渠道为王,通业实际上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它不仅影响工业生产,还能左右企业品牌的产生。跨国公司在华通过大卖场经营模式,利用占据终端采购渠道的主导地位,通过全球采购方式间接或直接控制中国轻工业。如任其无限扩张,将极大削弱本国工业的竞争地位。

 发源于西方的现代大型零售商,其经营模式和旧式零售业有根本的区别。他们可以利用雄厚的资本实力和覆盖全区域的经营规模,以及现代的交通、信息网络,在公司范围内形成内涵盖超越国

 界的、统一高效的采购系统和物控制系统。例如,沃尔玛在巴西的20家超市可拿到美国3400家沃尔玛同样价格的商品,并在全球设立了21个办公室监督为它提供商品的工厂。

 依靠企业自己的物系统和信息系统,新型零售巨商摆了旧式零售业对层级采购批发环节及其代理商的依赖,可以从工厂直接进货,甚至并购制造厂,从而大幅度地简中间环节,节约仓储

 运输成本,缩短转周期;利用专门的零售追踪分析软件(根据历史数据和气候、地方消费习惯等市场各要素),准确判断市场的未来需要量,及时调整进货、控制合理库存等,提高对市场预测的准

 确和反应速度。

 零售超市的赢利模式是“尽量不赚消费者的钱,赚厂家的钱”利用自身的规模优势,尽力压缩进货价格及前端制造环节利润,以赢得低价竞争优势。

 这种巨型零售企业的扩张,正在深刻地改变生产和通的关系。在大幅度节约通成本、提高生产-消费市场间的互动效率的同时,也使得零售业从过去“批发零售”环节的末端,提升到有能

 力左右生产厂商的地位,加强了通领域对生产、消费双方的影响力。在美国企业50强中,通企业就占10家。

 2001年,法国媒体称:“谁控制了法国的商业通业,谁就控制了法国的经济,谁就拥有了法国。”现代通控制着市场、决定着生产、影响着金融。谁掌握了一国的通主渠道,就相当于掌

 握了经济命脉。这也决非简单的争夺市场份额和企业利润,其核心是国家的战略竞争。墨西哥、巴西、阿廷等拉美国家,开放不到10年,本国的通企业全军覆没,从而导致整个国家经济经常震

 ,金融危机频繁出现。

 中国的轻纺工业集中度低、竞争烈。大型零售巨头的崛起将形成“店大欺客”进一步榨普通加工业的利润和工资,恶化了轻工业的生存状态。例如,深圳某电器厂调查,1996年前出口电

 扇利润为20%,现不足5%。电扇、榨汁机和烤面包机的平均批发价,从10年前的60元左右下降到了35元;工人数量减半至1500人,但产量维持不变,工人月薪起薪250元(比当地最低工资水平低40%),一天工作18个小时。深圳沃尔玛采购100万辆

 好孩子”童车,采购价格是6美元,厂家明知赔钱还是接单,因为这样方便从‮行银‬贷款,众多工厂在这种压力下,必然出现一轮又一轮的淘汰。

 早在2002年,国务院领导对我国零售业过度开放问题做出过批示,但没有具体措施出台。前国家经贸委等发布文件,要求对城市商业网点加强规划管理。授权各地方‮府政‬制订相关的限制措施,

 但各地‮府政‬多与外资零售商结盟,上述文件实际上没有起到作用。目前,尽快制定对违规外商的严格查处办法,并大力扶持本国通企业。

 附:行业排名:国美电器(销售额869。3亿元、820家店铺)、百联集团(770。9亿元)、苏宁电器集团(609。5亿元)、华润万家(378。5亿元)、大连大商集团(361。4亿元)。

 外资企业:家乐福、大润发、沃尔玛、好又多、易初莲花、麦德龙、乐购TESCO、百佳、欧尚、永旺、华糖。

 家乐福: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超市,在中国33个城市开了93家大卖场(2006)。其合作伙伴之一上海联华超市,已成为中国零售业巨头之一,拥有1000家店面。

 沃尔玛:2004年总销售额2400亿美元(是1992年的5倍),130万员工。1996年进入中国,2004年在9城市有25家分店,05年有56家分店,06年在36城市73家分店。2003年采购额达到150亿美元。

 在中国销售的产品95%以上是本地产品。与2万家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采购中国商品出口金额约为90亿美元,间接采购金额也超过90亿美元。

 乐购Tesco:Tesco绝对控股乐购之后,专注于华北、华东、华南的业务发展。推出了“保证低价”的承诺:3公里内其他卖场相同商品价格更低,将退还顾客2倍差价。

 贝尔斯登商业‮行银‬和鹏润投资集团建立一个战略投资联盟,在刚签署的联合投资备忘录中,两家各出资2。5亿美元,建立5亿美元的联合投资基金,本地零售商(除家电零售外)都是投资基金关

 注的目标。

 其他在华的外资大卖场商铺有:

 欧尚(法国),21家(2004)

 万客隆(荷兰),计划2010年开30家

 宜家(德国),计划2010年开10家

 易初莲花(泰国),约100家(2006)

 百安居(英国),计划2010年开126家

 乐华梅兰(法国),计划2010年开20家

 麦德隆(德国),计划每年开10家

 伊藤洋华堂(日本),已有11家,计划2008年开500家

 各大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城市的布点

 沃尔玛(美国):北京、哈尔滨、长、沈、大连、天津、济南、青岛、南京、南昌、长沙、福州、厦门、昆明、

 深圳、东莞、汕头等

 家乐福(法国):上海、北京、天津、沈、大连、重庆、武汉、南京、宁波、无锡、青岛、珠海、东莞、新疆等

 麦德龙(德国):上海、南京、武汉、成都、杭州、宁波、无锡、福州等

 普尔斯马特(美国):北京、天津、昆明、成都、沈、哈尔滨、新疆、中山等

 万客隆(荷兰):北京、天津’家庄、沈

 百盛(马来西亚):北京、上海、大连、无锡、青岛、重庆、成都、西安、扬州、贵州、兰州、沈、淄博、绵、呼和浩特、合肥、太原、鞍山、乌鲁木齐、德、长沙、潍坊、长、天津

 等

 百安居(英国):上海、苏州、昆明、深圳、杭州、青岛、武汉、广州、北京等

 邮政和快递:

 快递业是邮政业中的新兴业务。2004年,中国快递市场营业额为260亿元,同比增长27。5%;05年营业额同比增长25%。

 目前,中国快递业已形成由中国邮政、民营企业、外资巨头及其他国有企业四分天下的局面。中国邮政的垄断局面受到挑战。

 民营快递:10多年前民间快递从华南、华东大城市兴起。目前全国快递企业超过5万家,从业人员300万,占国内快递市场80%份额。上海民营快递在同城快递市场中占95%,在城际快递市场中占

 70%的份额。

 外资快递占领中国快递市场。中国加入WTO,承诺向外资开放邮政。以UPS(美国联合包裹)、FedEx(美国联邦快递)、DHL(德国敦豪)、TNT(荷兰天地快运)四大国际巨头为代表的国际快

 递公司迅速进入中国,联手中外运、中铁、中国民航等国内企业,已完成投资布局。目前各外国巨头主要从事国际快递业务,十几年内已占领中国国际快递业务市场的80%,下一个目标是抢夺中国

 国内快递市场。

 UPS于1988年即和中外运建立合资企业,最近几年业务量增长达35%以上,已在20个城市设代表处。2004年UPS宣布出资1亿美元收购中外运合资公司的股份,实现独资。UPS拥有包括一个专用卫

 星和50万英里通讯网的专有全球资讯网,可与全球1300个配送点随时联络,顾客可在网上随时查到包裹所处位置和状态。UPS计划在华投资5亿美元,于2007年在浦东国际机场建立转运中心,是其亚

 太区四个转运中心之一。

 FedEx拥有600多架飞机和庞大的卡车运输系统,是占支配地位的机场对机场货物运输商。FedEx已在中国220个城市设了网点,计划还要新增100个城市的服务点。FedEx在美国和亚洲之间已建成

 完备的网络,设有服务于北京、上海及深圳机场的航班,计划在上海建设中国最大的快件处理中心,并和广州新白云机场签约设立转运中心,此为其亚太转运枢纽。

 速递业和物业的成长关系密切。2005年12月起,中国物业向外资全面开放。国际50家最大零售商业跨国集团已有23进入中国,在中国的采购金额已达到200多亿美元。中国物市场增长率

 达20%,业内预计,2010年中国物市场规模将达1。2万亿元;未来10-20年全球航空货运年增长6%,速递业增长12%,中国的速递业务增长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

 速递业务不仅局限于邮件,必将向高附加值产业物延伸。例如电子产品过去是几级分销,现在生产企业直接快递公司打包进库,根据订单委托快递公司发货,形成一套完整的快递程序。

 在新《邮政法》起草中,关于中国邮政地位问题争议较大。2005年7月,CAPEC(亚太国际速递商协会,国际快递巨头代言人)发表声明,对中国《邮政法》修改最感的部分提出建议,要求邮政

 企业分业经营、限制邮政专营、建立独立的监管部门。要求邮政改革每一阶段的所有商讨工作充分透明,让包括国际快递商和物提供商在内的各利益关系方有机会发表意见。

 业内人士指出,此举表明国际资本以建言中国邮政改革为名,试图手中国的信函业务。信函业务属于‮府政‬职责内的“公共服务”不可能完全市场化。目前,世界上的邮政基本业务都是亏损

 的,为保障邮件安全,很多国家‮府政‬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加以贴补。中国邮政业目前仍将邮政资费作为邮政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中国信函业务收入占邮政业务总收入的比重逐年减少,现已不足10%,

 这与没有建立合理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有很大关系。建立和完善邮政的四大机制(普遍服务机制、特殊服务机制、安全保障机制以及价格形成机制)应该是当务之急。

 咨询服务

 2006年3月两会期间,全国工商联提案: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几乎垄断了我国海外上市企业的全部审计业务…大量国家重要信息已处于开放状态,国家安全令人担忧”

 自90年代初,全球知名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毕马威、德勤、安永),外加安达信,陆续获准在华设立合资会计师事务所。由于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屡屡被曝光会计丑闻,如银广夏、

 郑百文、蓝田股份等案,2001年中国证监会发文,要求上市公司IPO及再融资时,财务报告除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法定审计外,还必须由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补充审计。一些‮行银‬也发布了类似

 规定。借助这些优惠政策“四大所”在华业务排名迅速升至前四名,稳居榜首。

 长期以来,国外的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几乎垄断了我国海外上市企业的全部审计业务,而这些企业有的又往往是我国的关键行业,如能源、金融等。通过审计业务,外国机构可以获取到关键

 行业几乎一切重要的信息。如我国能源规划的战略布置、国有‮行银‬过去不宜披的资金用途等等。现在,大量的国家重要经济信息已处于开放状态,国家经济安全令人担忧。

 近期“四大所”在国内外丑闻不断,包括违反独立的规定、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与造假公司合谋等案例。面临诚信危机。2005年7月,财政部责令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整改,财政部公

 告指出: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中存在审计程序不到位≌集审计证据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对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易虚增利润、避免连续亏损等问题,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发表了

 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其实就是针对普华永道关于黄山旅游、京东方两家上市公司的审计案。

 德勤卷入科龙案:经证监会调查,科龙电器存在重大财务违规问题,德勤正是科龙的审计机构,名誉扫地。

 毕马威陷入锦州港案:其在美国涉嫌非法避税遭调查。

 安永:2005年陷入通用电气子公司等债权人诉安永欺诈案,案值达3。8亿美元。

 业内人士指出:对于职业会计师而言,职业道德系安身立命之本,但“四大所”在‮大巨‬的利益惑下也未能洁身自好,失去独立第三方立场,为了利益经常容忍客户的违规行为,甚至采用“灰

 手段”帮助审计对象避税、遮盖财务问题。又由于国内相关法律不健全,会计师事务所遭到起诉的案例极少,

 金融业情况

 1。中国‮行银‬机构收外资情况:

 至2006年9月,国内被外资参股控股的金融企业共67家,包括16家‮行银‬、4家信托公司、19家保险公司、19家基金管理公司和4家汽车金融公司。外资金融投资者的兴趣涵盖了‮行银‬、保险公司,

 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信托公司等所有领域。

 (1)五大国有商业‮行银‬中,四家已成为合资‮行银‬,外资股权接近25%上限。

 中国工商‮行银‬:高盛、安联、运通(美)投36亿美元,持10%(2005。8)

 中国建设‮行银‬:美洲(25亿美元9%),淡马锡(14亿美元5。1%)共39亿美元,持14。1%;境外发行股票获65亿美元(2005。7)

 中国‮行银‬:苏格兰皇家(31亿美元10%),瑞银和亚行(5%),淡马锡(新加坡)拟投31亿美元。

 交通‮行银‬:汇丰(19。9%),境外上市(17。5亿,11。23%)。(2004。8)

 (2)其他股份制‮行银‬大部成为中外合资‮行银‬。

 广东发展‮行银‬:花旗牵头的财团出资242。67亿人民币,获85。5888%股权;外资股:花旗20%,普华8%,IBM信贷4。74%(200611)。特准外资股突破25%。

 浦发‮行银‬:花旗投6亿RMB占4。62%股权(2002。12)

 深发展:新桥(美)占17。89%股权(2004)

 兴业‮行银‬:恒生16。26亿港元占15。98%,

 新加坡投资占5%,国际金融公司(世行下属)4%(2003。12)

 民生‮行银‬:国际金融公司占1。60%,淡马锡占4。55%(2003)。

 渤海‮行银‬:渣打19。9%(2004),

 华夏‮行银‬:德意志‮行银‬2。2亿美元?%(2004-05)。

 (3)地方商业‮行银‬大量成为合资‮行银‬。

 如:西安商业‮行银‬(2002),北京‮行银‬(2005),杭州市商业‮行银‬(2005),济南市商业‮行银‬(2004),南京市商业‮行银‬(2001),哈尔滨市商业‮行银‬(2005),南充市商业‮行银‬(2005)等。

 进入中国的外资‮行银‬不再局限于大型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专业化外资‮行银‬更加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

 (4)外资在各类基金、证券公司、保险业,不同程度地介入。

 基金:合资基金公司20家38。5%,中资基金公司32家,61。5%

 保险:前10名保险公司5家合资(平安、太平洋、新华、泰康、华泰);全部保险公司中,外资保险公司40家,49%,中资保险公司42家,51%。外资占保费收入7%。

 2。在华注册外资金融机构

 在华注册的外商独资、合资‮行银‬机构共14家,下设17家分支行及附属机构;22个国家和地区的73家外资‮行银‬在中国24个城市设立了191家分行和61家支行;41个国家和地区的183家外资‮行银‬在中

 国24个城市设立242家代表处。在华外资‮行银‬存款总额达到334亿美元,贷款余额为549亿美元。外资‮行银‬的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2001年底以来增长4。6倍,年均增幅高达92%。截至2006年9月末,

 在华外资‮行银‬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1051亿美元。

 3。在华外资‮行银‬转制,获准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

 据银监会:外资‮行银‬的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2001以来增长4.6倍,年均增幅高达92%。

 2007。4,汇丰、渣打、东亚、花旗4家外资‮行银‬,成为首批获得法人营业执照的外资‮行银‬正式开业。银监会目前还在审理南洋商业‮行银‬、中信嘉华‮行银‬、新加坡大华‮行银‬的相关转制申请。在华

 其他‮行银‬(恒生、日本瑞穗实业、日本三菱东京联、新加坡星展、荷兰、永亨、新加坡华侨、美国摩大通)正在进行改制筹建。

 对外资‮行银‬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共有25个(其中5个城市属提前开放),

 外资‮行银‬经营的业务品种超过100种,111家外资‮行银‬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

 4。外资金融机构对中资‮行银‬的竞争和冲击:

 根据有关规定,外资‮行银‬分行、外商独资‮行银‬和中外合资‮行银‬系营业机构,经批准可按规定在中国经营存款、贷款、结算、托管和代理保险等业务,并可在符合开业时间、盈利状况和审慎经

 营等方面的条件后申请开办人民币业务。

 中国还允许外资‮行银‬在华开办金融衍生产品易业务、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托管业务、个人理财业务、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电子‮行银‬等业务,促进了外资‮行银‬业务品种和服务方式

 的多元化。

 外资‮行银‬开业之初,短时间内受制网点设置及人力配备,对中资‮行银‬的冲击力度有限。但目前各家外资‮行银‬都在大肆扩充网点。人才失将成为中资‮行银‬之痛。汇丰(中国)3219员工中,96%

 以上为本地人才,京沪穗深四地的中资‮行银‬将成为“挖人”的重灾区。外资‮行银‬在办公条件和待遇上远远高于中资‮行银‬,据调查外资行的薪水是在中资行的3倍以上,挖来的人同时带来现成的客户

 资源,以争夺目标客户。

 外资‮行银‬决不仅把业务局限在高端客户,早已把触角伸向更多的领域,2005年底几大外资‮行银‬已分别招聘和储备了数百位专业人员,花旗汇丰的数据服务公司已有上千名工程师,决不只是为高

 端客户服务。

 5。对我国金融安全构成威胁

 外资大批进入国内金融机构,对金融体制改革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风险,包括:外资控制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加大、财富外、中资‮行银‬优质客户和核心业务的

 等。  m.sSvvXs.COM
上章 工业帝国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