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包兴桐文集 下章
老街如画
   有一年,我在一个叫甪直的江南古镇呆了半年时间。去的是初,走的时候已是夏末,那里的人说,水乡最美的两个季节都让我赶上了。

 说来也奇怪,那时当我决定在江南水乡找一个古镇住一段时间,写点东西的时候,是决没想到要住在这个叫甪直的地方的。那时候,印象里只有周庄、柯桥、乌镇这些名字。后来,我就在苏州附近找开了,去了同里、枫桥、木渎,到了古镇甪直的时候,我就没再走开了,就像迁徙的候鸟最后停了下来那样。也许,像这里的人们世代所传说的那样,这是一个块吉祥、安宁之地。据这里的地方志所说,甪(端)是一种神异之兽,独角,形如狻猊,行十万八千里,懂四方语方,知远方之事,专蹲风水宝地。从这个传说来看,这个叫甪直的古镇,它的历史是相当相当长了。费孝通老先生称它为“江南水乡第一镇”是有他的道理的。也许早在吴越秋之时,这里就是繁华的商贾之地了,范蠡带着他的西施,也许正经常踢踢踏踏地走在这里的老街小巷里或坐在矣乃唱晚的小船上,让裹着鲜头巾的船娘摇着他们像一只风筝一样牵着两岸的目光从一座座小桥下穿过。

 但是,岁月的风雨实在是一种很可怕很顽强的东西,我们想象中古镇那么长那么长的历史,现在留给我们的,却只是最近的一小截了。就像一株甘蔗,一大截都被历史啃了,只剩下一小段泛酸的尾巴了。在古镇甪直,我们看得到的最早的一样东西,也许就是保圣寺里的唐泥塑罗汉了。至于建筑,比如说水乡最常见的桥,我们所能看到的,离的最远的,也是清代的建筑了。这才多长的时间啊?‮硬坚‬的石头都尚且如此,脆弱的有机生命,脆弱的人,又怎么经得住呢?甚至像近人叶圣陶先生曾给我们描述的万盛米行,也已经是替代品了。

 当然,如果不去想那么长的往事,我们又感觉有些东西实在是坚强的,坚强得似乎岁月的风雨都对它无可奈何。就像这古镇的老街,它沿着河蜿蜒而去,似乎它自己就是一条长长的历史,它从历史里走来,就是我们再踏上成百上千年,它还是现在这副样子,稳重、安祥、富足。似乎因为它已经是老街了,它已经老得成了,所以,再老下去,反而更见它的内涵和风采了。就像它那石子砌的路面,走的人越多,岁月的风雨越淋,它就越锃亮,几乎要像天天打磨的青铜器那样发出金属的光泽了。

 这里最主要的老街有两条:中市上塘街和东市上塘街。它们依河而建,就像我们上数学课画直角时的两条直线“┤”后来我才知道,这里人——应该是这里的古人了——把河叫塘,或者应该说,把两边建有房子、街道的河叫塘。想想也是,这些河已经不是自然的河了,而是人们用大的花岗岩石条把河的两边高高砌起围起来的河了。在水乡古镇,人们注目最多最有水乡特色的,也许就是这些河的两边一块一块平平整整砌垒起的颜色鲜明——它们几乎都呈棕色——的花岗岩河堤。到这里画画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把它和水乡的粉墙黛瓦绿水画在一起,那是多么好的色彩搭配啊。河的两岸自然各有一条街,一边叫上塘街,另一边就叫下塘街。但有意思的是,这里几乎都是上塘街是成规模的热闹的,下塘街却只是简单的居民街。不过,码头却无一例外都设在下塘街。这不仅见出古人在设计、布局上的匠心,而且可以看出古人对“上”的偏爱和尊重。对于一条河而言,哪里是上哪里是下,都是相对而言的。但他们就是把那繁华的、成规模的、有着长长街道的叫“上”这和封建的等级观念当然不无关系。反正,在我们中国,在这些古镇,一切空间观念都有它特殊的文化内涵。

 我们从现在可以看出,这两条街在当时功能和风格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不长的中市上塘街显然是当时的黄金地段,相当于现在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它既是购物的又是休闲的去处。它有着长长的临河的廊桥,即使是在下雨的日子,走在这条街上,也不用担心,甚至看着檐牙滴雨,风景还一定要特别的好。古人空出这么一面街修这么长长一段廊桥,足见他们的好心情,真是闲情雅致。我们可以想象,在当时,坐在这廊桥里,临河对弈、相视品茗,一定是常有的事。不时还有柳树从廊桥里伸出去,把柔条垂到河面上,像是在檐外挂着幅帘子。对面——也就是中市下塘街伸过来的柳树却成了这边看的风景。现在到甪直来旅游的人,参观的都是这条古街。但它显然太热闹的,除了小桥水、粉墙黛瓦和长长的廊桥依稀让人们觉得这是想象中的江南古镇外,已经看不出多少老街的味道了。临街的店铺里,卖的都是最最丽廉价的苏州刺绣和太湖珍珠,就是那些所谓的古董,也是蒙蒙老外的货。所以,它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街,它倒像是年过古稀却做了新娘的老太婆。但是,旅游者就是喜欢在这样的地方走来走去,然后在照片上或在心里写下“到此一游”和它比起来,东市上塘街才是一条真正的老街,或者说,它现在是真正的老了,不像中市上塘街那样老当益壮、梅开二度。我们说,在当时,中市上塘街是一条休闲的街,而东市上塘街,在当时却显见是一条商贸街,在两公里长的街上,两边都是林次栉比的店面,和一座座通往对面下塘街各个码头驳岸高高的桥,可以想见,在当时,这是一条四面乡邻云集的热闹的街。但是现在,它却是一条荒凉的老街,一条冷冷清清楼室半空游人几乎不曾涉足的老街。走在老街上,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双脚在石子路上敲出的脚步声的回音。越往东行,越是荒凉,好像我们正走进一段尘封的历史之中。也许正是份凄清,才让我们真正领会到了老街的老,领会了老街沧海桑田的魅力,也正因为这份凄清,它才像一页打开的无遮无掩的历史画卷,就像一幅用实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清明上河图》一样,我们对它的沧海桑田、对它的世故人情、对它的居家日子才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我喜欢这样的老街。

 那时候,我租住在东市上塘街200号。那已经是这条老街的最西端,它几乎就邻着中市上塘街,是两条直线快相的地方。从门牌上可以看出,这条老街大概有四百多户人家,六七百间房子——一户人家用一个门牌号,一般一户人家有两间房子。可以想象,这样的规模,在当时是相当繁华的街道了。我每天下午都要出去散一会步——一个人躲到江南水乡这样的一个古镇上,一则是为了避开人的打扰,一则是为了每天散步有个好去处。开始一段时间,我都是到中市下塘街走走,从那里看着对面上塘街人来人往、熙熙攘  m.SsvVXs.cOM
上章 包兴桐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