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爱巴黎
A巴黎的7个时期:一座城市的肖像
B巴黎:世界的都会
这两本书的路数很不同。A从史前史写起,那时候猛犸还在开
鲜花的山坡上到处晃悠,结束于1969年,de将军离开爱丽舍宫的时候。H先生是英国一位历史题材的作家,喜欢做宏观的概括,自信的定论。P总统的最后一任文化大臣MD在序言中说,H的书是一座丰碑,它向一类英国绅士的观点表达了深深的敬意。巴黎像一只圣代冰淇淋,顶上是发达的政治和文化,充
活力和浪漫气息。
Higonnet相对来说更加审慎,也更缜密。用当前学术界的行话来说,他要的是元叙事,而不是建构新的叙事。H感兴趣的是神话和多变的景致,在它看来更加摩登更人为的神话。他探讨人们,主要是作家和艺术家,何以视巴黎为艺术创作、
自由、犯罪和异化的大都会。
巴黎:世界的都会在种种意义上都是内行的观点。H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美国执教,但近年来他成为了法国文化政治方面很重要的人物。这本书
胎于他在法兰西学院作的讲座,非常巴黎式地融合了重大的了理论(其中必恭必敬地采纳了哈贝马斯和罗兰巴特的理论)和市井流言(他说巴黎地铁枢纽的规划之所以很不便利,是因为为了不打搅法兰西院士们的沉思,地铁绕过了皇宫广场)。
H认为在20世纪,文化中心由巴黎移至了美国,虽然他怀疑有了互联网提供了大量机会之后,还有哪个城市能够拥有那样至高无上的地位。但这一说法问题重重。1,它立足于一些片面的类比,但是正如H先生所说,把杰克孙·波洛克说成是和莫奈对应的,正如把施瓦辛格说成是和比诺什对应的一样没意义。2,美国文化在20世纪的强势实际上反而是强化了巴黎的神话色彩。早在20年代,美国的电影制作商就聘请S兄弟拍摄他们所认为的典型的巴黎场景,以供
后好莱坞电影之需。除了纽约,还有哪个城市的美术馆馆长会把地铁站放到现代艺术馆里,有哪家餐馆比曼哈顿的LesHalles更加有意识把自己巴黎化?
第三,如果把目光从西欧转向东欧,巴黎文化之都的地位已经被取代的说法就更成问题了。对东欧和中欧来说,巴黎仍是文化、自由和活力的中心。作家们像昆德拉和阿尔巴尼亚的IK,一旦作别故土就会奔向巴黎。冷战气氛刚一松动的时候,再没有比YM的《朝向巴黎的窗子》更令人振奋的电影了,圣彼得堡的房客发现了一扇神奇的门,有了折扇门,他们一眼就能看到巴黎的屋顶。
最后,这也是H说的很在理的一点,那些悲悼巴黎的迟暮的人应该记得,这个城市的吸引力部分地来自它惹人心疼地怀念以往那些光辉的岁月。当今的人们对P败坏了巴黎的抱怨,正是30年代人对BH在19世纪60年代败坏了巴黎的回响。虽然H或许不会同意,但也许H这样说是对的:对巴黎最好的遗嘱是西蒙西涅莱的自传的题名――
回忆是靠不住的。
M.SsvV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