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艺术——关于林语堂
数
来断断续续的阅读着一本书:《生活的艺术》,这是林语堂先生攒写的一本关于怎样生活、快乐的书,书中叙事顺畅,让人于一份日常生活中寻找到种种快乐的源泉,在炎热的夏天,让我燥热的思想沐入阵阵哲语的清
。
林语堂,福建龙溪人,《生活的艺术》于1937年在美国出版,次年便居美国畅销排行榜首达52周,且接连再版四十余次,并为十余种文字所翻译。林语堂在该书中表达中国人的旷怀达观,陶情遣
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予以充分的传达,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也就是文人所指的闲适哲学。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摒弃一些虚荣和造作,还自己一个自然的心灵,平凡的生活也蕴含着美,关键在于我们的心境,如果多体验一下大自然的神奇,多倾听一下自己的内心,多一些奋斗的坦然,而少一些无谓的烦忧,少一些假大空的口号,我们将生活得充实快乐,这也就是林先生的追求和乐于恬淡的境界。
在林先生的时代,其现代作家很多,尤其是鲁迅等以天下为已任的作家,在揭
中华民族劣
的同时,引起疗效的作用,唤醒沉睡心中的战斗
情,在内忧外患的社会动
中,他们始终充
着一种忧患意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宏扬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可谓是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可以说,林语堂的闲适哲学是不合时宜的,一方面是战火连天,民不保生的战
,这种安于现状,消极应对社会的态度,折
出了知识分子乐于谈道,推却社会责任的心态,关于这一点,林语堂及梁实秋等人遭到了鲁迅为代表的先驱者的批判;另一方面,林语堂自称从小在西方长大,先学西文,后越洋回国治中文,可想而知,从他身上已找不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缘了,在西洋文化的熏陶之下,中国情结在他心中已不复存在,还有什么理由让其去关心水深火热的中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呢?于是,我们可以从林语堂的书中体味到了那种闲适和洒
,当然是在自己的心态和生存比较平和的时候,如若在连生命都朝不保夕的情况下,谁还会在意他的闲适哲学,我们也只有通过奋斗,武力甚或牺牲才能唤回我们的自由和解放。
因此,林语堂关于闲适哲学的发表不合时宜,处于
伪统治下的中国人民正处于彷徨绝望之中,他们看不到祖国希望的曙光,整个民族的心理是灰色和颓废的,这个时期正是文化断层之时,而林语堂的所谓《生活的艺术》,使人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在某种程度上,在文化上助长了敌人的统治,人们争取自由与解放的热情大大减少。不过,他已经不是真正的中国人了,他以美国人的观点分析了中国古今文化生活的态度,与之和美国相比,也就是说他的主要读者群是外国人,因此,从他的身上想要寻找一种爱国精神或奋斗的勇气,是行不通的,他仅是一位学者,一位学贯中西的学者,而不是战士。
不过,关于林语堂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是勿庸置疑的,尽管我们大多关注的是鲁迅等猛士型的文坛人物,但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好转和人们观念的改变,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林语堂的闲适、优雅、高贵的生活哲学,也正以更加明亮的光芒吸引着众多时尚一族,从另一重意义上讲,这无疑对我们开发心智,善待自然,快乐生活有很大的益处。至于,关于那人时代留下的种种铬印,以及关于林语堂的种种是非,早就有人作过论述。我只想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阐述自己的心得体会。
《生活的艺术》,给我们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欣赏并融入大自然,陶醉并沐浴在古今优美的文化,肯定自己,只有作为个体的个人对自己负责,并使自己以体现自我价值,来寻找到自己快乐的源泉,这才是一种自然的人生哲学家。以我的理解,就是:乐观且执着的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享受其间孕育的林林总总。
“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意
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
动,觉得快乐。当一个人悠闲地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在天堂一般。”
其实这又使我想起了西方社会流行的一句古诗“我来自尘土,我终归于尘土”也像新月派的
客徐大诗人曾经写下的这样的名句:“我轻轻的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正是这来与走之间的旅程,才是生命的眷恋,生命的履历。于是,我们也应该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像鱼一样在水里,
着凉滑的水波,
漾着心情,自由的游弋;像鸟一样飞翔在湛蓝的天空,与云为友,做天空的旗帜…有了这样丰富的想像力,我们可以摒弃作为人的所谓的高贵和自尊,真正的成为自然的朋友,真正的欣赏并赞叹种种自然的神奇和美妙。我们有时就是一个鱼,有时就是一片云,有时就是一块石头,有时就是一蔓青草,只要我们愿意,我们想成什么,就是什么。于是在古今文学经典上,有了“庄周梦蝶”有了“陶潜忘菊”闲云野鹤的仙人与雾岚和山水融为一体的文人,这才是真正对待内心的良法。仅仅“只要不妨碍别人,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说法,是极错的,至少我们没有意识到自然的存在,在你的眼中只有人,而没有自然的位置,这样的人他们种种关于私
的追求,会使他们跌进痛苦的深渊,正如拿破仑所言:我没有真正的快乐一天过。也许在追求私
的过程中,他们可能看起来似乎很洒
,但其内心的空乏,是显而易见的。
总而言之,其思想就是无论何时,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快乐一天,决不辜负自己的任何时间,即使生病或老去,也要体验痛的快乐,直至我们
悉了人生,以恬淡的心态,快乐的死去,总算自己没有白活,完美的结束生的旅程。
的确,只要我们认真和执着,充实每一天,我们可以永远快乐。当我们投入工作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创造的魅力,从而快乐;当我们悠闲的时候,可以静悟生命,从而快乐;当我们历经苦难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一种奋斗的
情,从而快乐…
可见,快乐无所不在,关键在于我们认真的去体会,认真的去感悟,认真的去惮。明人金圣叹之“三十二不亦快哉”在吾人看来,也无非是一些
蒜皮之事,而其却将其以为是一生中最快乐的事,并记录下来,聊以自
,而另一个撼人心神的是残疾人海伦的《假如我能眼亮三天》,种种常人所经历的平凡,在她的眼中是多么的遥不可及,
M.SsvV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