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碧海流年文集 下章
燃烧在诗意里的激情人生
   前些日子,笔者有幸结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协副主席、平凉市文联主席姚学礼先生。频繁和其文字接触中,被他诗歌的俊丽、散文的清、小说的简朴所打动,更对这位将文学视为其生命,挥洒诚挚诠释真善美、析世界的执著所感染。从他历经磨难,三十年来心无旁骛地把自己付给文学,把情燃烧在醉人诗意的别样人生里,我看到一位跋涉者孜孜求索的不凡足迹…

 人生没有趟不过去的河。初遇挫折,他从容面对,在工人的队伍中砥砺其志

 1948年10月,姚学礼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喜欢绘画,10岁那年发表了他第一幅儿童画《红玉米》,而喜欢文学却是一个偶然机会。1962年,他试探给《中国青年》杂志投寄的文章《我和海南岛》发表并获得该刊征文纪念奖,消息传开,师生们对他刮目相看,他遂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紧接着,1963年在平凉地区中学生征文竞赛中以一篇《蜕变》的小说问鼎第一,这更加坚定了他将以后的人生寄托于文学的不凡理想。

 他决心上大学,扩大知识视野,更好的进行文学写作。可事与愿违,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因父亲曾出售烟叶被认为是“投机倒把”行为,却使他未能步入大学的校园。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沮丧、惆怅之后,他很快便从容面对,坚信在社会生活中文学梦也照样能圆。随后的4年中,为了维持生计,他干过泥瓦,搬运、伐木等工作,倍尝人间辛酸,在这期间他都丝毫没有放弃学习,时刻用知识充实自己。

 1968年,终于告别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幸运地在平凉八一农机厂当了一名工人。在铸工、修理工、钳工岗位上的他,白天挥汗如雨的劳作,夜晚不是捧读文学名著,就是伏案笔耕。而后他得到工厂的重视,便把一些诸如墙报的绘制、工作材料的撰写任务交给他,他在工会干事等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着自己的特长,业余参加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函授学习,获得大学学历,并于197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这期间,他的诗文作品不断见诸报端,深受工人喜爱,仅在《人民报》、《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就发表文章100多篇,成为平凉工人界中的“才子”至此在工人队伍中整整打拼了14年之久。

 回忆起在工厂的生活,姚学礼感慨地说:“十多年的酸甜苦辣给我的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使我从中砥砺意志,深刻体验生活,而这正是成就优秀作品的重要基础。”

 时间最能证明一切。创作正酣,却被错批,在羁绊与抗争中他来人生的峰回路转

 为能有充足的时间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979年姚学礼离开了工厂,随后从事记者、编辑等工作。马克思在《给燕妮》一诗中怀热望的憧憬:“让整个诗的世界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理想主义的姚学礼在对人哲思中,尤为狂热地喜欢诗歌。

 1975年,姚学礼作为工农兵代表出席甘肃省业余作者座谈会,认识了时任甘肃省建委主任宋p的儿子宋宜昌,在这位颇有名气的部队作家鼓励下,他把几首写崆峒山的诗歌寄给了当时香港《文汇报》编辑金庸,并很快得到发表。随后该报又刊载了不少他的作品,多家香港、台湾报刊进行了转载,并且不断向他约稿,他的作品在包括《文汇报》在内的《香港文学》、《秋水》、《诗》、《大拇指》等30多种港台报刊不断发表,得到港台读者喜欢,尤其深受海外华人青睐。菲律宾的《世界报》首先译载其作品,美国、法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多种刊物纷纷译载,他还被邀请到朝鲜和新加坡参加文学研讨会。省内外集结出版了《姚学礼海外诗选》等4本诗歌、散文著作,他和香港著名作家陈德锦合作出版《香港当代诗选》,受到反响非同小可。我国老一辈著名作家贺敬之、冰心等名家对他这个“后生”格外关注,给予很高评价和鼓励。

 正当他意气风发地致力于中国新乡土诗的创作时,挫折和困难又向他悄悄近。1981年的偏僻陇东“wg”批判所谓的“zcjj人论”所遗留的烟并未散尽,一些别有有心的同行对他进行多次无情批判和嘲讽,污蔑其文学作品是所谓离群众的“精英文学”宣扬“人”称其作品是“精神贵族”对其作品进行批判,后被有关部门报至当时的国家安全局备案,这给他的生活和创作蒙上了不小阴影。

 而事实上文学必须描写人、展示人美。许多海内外热爱文学的人们依然如故的喜爱他的作品,不断地写信鼓励他,在不屈不挠继续写作抗争的同时,他历经多年周折向国家安全局、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文联等国家部委不断上书请求明查,1991年5月31接到时任最高任命检察院张灿明院长代表国家机关给他“洗冤”亲笔回信,终于在岁月的变迁中证明他的文学创作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而后他继续投入到构建中国新乡土诗中去。

 同年5月姚学礼获得全国自学成才奖,被评为国家二级创作员,随之当选了平凉文联主席,理所当然地奠定了他在陇东文化界主帅的地位,创作由此获得新生。

 文学总是要有人挚爱的。在强烈的精神需求和贫乏的物质生活中面前,他没有失重

 姚学礼时常着一件老式的旧蓝黑色西装,且百穿不厌,背微驼,鼻梁上顶一架厚重的眼镜,脸膛黑瘦,讲一口浓重的陇东方言,乍一看,土里土气,谁要是和他初次相见,八成绝不会把他和著名作家联系在一起。著名作家贾平凹和姚学礼是至,在文章中这样说他:“姚学礼给我的印象最不潇洒,言语短缺,形象委琐,我甚至说过他有乞相,但我却第一个对他敬畏起来。在我的经验里,这种人官商终究不能发达,于文学则成就奇才或大才。”确实如此,在人际应酬中只见他单纯而木纳,但在文学的空间,却出奇地才思敏捷,创作题材常常在古典生活和现代时尚生活间自由切换,轻松翱翔。截止目前他有近3000篇诗歌、散文、评论、小说在国内外发表,好多刊载在国家级报刊,出版发行了36部作品,共获得全国、省、市文学奖项80多次,东京上越学、香港浸会学院、湖北大学、重庆师范学院等国内外大学把他的一些作品编入了教材,他成为世界华文诗人协会理事,受聘于香港大学客座讲师、中山文学院客座教授,他的成就被10多家大辞书编入。

 文学向来是孤独的,尤其在大众文化兴的今天,一些文化人忍耐不了强烈的精神需求和贫乏的物质生活之间‮大巨‬反差的苦痛创作命运,开始商业化的创作,纯文学不断走向低谷,姚学礼却执拗的坚守和奋争这方乐园。他说:“我深情地爱着文学这片天地,期望文学来新的辉煌”

 文联相对是清贫的,为使文学后继有人,他常常不惜花费自己的稿费开展文化活动,扶持文学青年从事文学创作,批改稿件,给青年送资料,赠书籍,先后有100多名文学青年颖而出,不断在国家大刊发表文章,30多名还加入了省作协,他的努力带动了整个平凉文学创作群体。他在以“西周文化”为龙头的平凉地域探索进行“崆峒派”、“崆峒学”、“陇东文学派”等系列文化主题研究。

 成功不需要刻意模仿。创新才能使作品独树一帜,文学需要富有个性和独特魅力

 谈到这么多年所获累累硕果的体会,姚学礼说:“成功没有秘诀,文学创作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提高和磨砺过程,除了勤奋和悟性外,还必须创新”

 标准化、模式化行为方式在现代生活中趋于流行时,文学创作领域也出现了刻意模仿,照搬招抄名人的创作风格和手法等现象,丧失着文学对社会生活千紫百态的能动反映。而姚学礼的诗则突破常规,敢于创新,使自己的诗风奇俊柔蔓,文质超逸且深沉多姿。在其代表作爱情诗集《卦》三步曲中,他将传统文化纳入现代思维程序,以中国传统女叙事文学为依托,主要对中国古代100多为古典女人物的爱情进行了温馨而睿智哲思的抒写,具有了开拓气度,颇有大气地在新诗的发展史上建构起新的玉宇琼楼。《卦》在新加坡首版发行后,当即售空,后又得到亚太地区,乃至美、法等9个国家和地区多种刊物译载作品,他被这些地方喜爱爱情诗的人亲切地称为“情魔”东南亚文学奖得主新加坡作协主席王润华博士称他“后生可畏”《诗刊》主编、著名评论家丁国成认为“姚学礼古典翻新之作可谓独创,开辟了当代诗歌一条创新之路”

 之后他有倾心推出了散文集《天倾西北》、《山出西北》、《水西北》的“西北”三步曲和小说《雾锁崆峒》、《云锁崆峒》、《雨锁崆峒》的“三锁”三步曲,在西北尤其陇东得到较大凡响。2004年他的诗集《喊不住的河》获得诗刊优秀诗集奖,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为姚学礼召开了诗歌作品研讨会,这第一次为甘肃诗人举办这样的研讨会。

 有人说姚学礼的偏居陇东的平凉,离文学,尤其诗歌创作的主体地域,所以无所顾及地创作使他独具个性和魅力,成就了辉煌。其不然,正是离了这些主体地域,才使得他没有过早的得到周围环境的认可,在羁绊中奋力摸索前行了许久,长时间停留在“墙内开花墙外红”的境地,这对于一个超前思维,个性化创作的优秀作家来说无疑是悲凉和凄惨的。

 好在渴望走出贫瘠和封闭,期待早步入富裕文明的陇东人思想认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变得愈来愈鲜活。今天,当人们从他进行文学创作,尤其构建中国新乡土诗的艰难足迹里,再度审视他的作品,字里行间浸透的浓浓崆峒情结和乡土情结让人直觉得格外亲切,不由肃然起敬。

 如今的姚学礼,面对世事,坦率中又多了几分豁达,在无尽歌的黄土地上,他又挥发着往日少有的情,以期诗意人生再度来新的绚丽。  m.SsvVxs.cOM
上章 碧海流年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