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白鸟曦云文集 下章
车潮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

 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

 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

 当时代新风将自改革开放以来步步为营的团花锦簇般的发展成果以钢轨车轮的形式,延伸到中华大地的边边角角时,因之而来的另一股人力动大也“天下云会响应,赢粮而影从”地从九千万平方公里的延绵山川沟壑中奔涌回那些钢轨车轮迸出的策源地,恰如一枚善良的炮弹无意中掘开了用崖壁和峰岭囤围起来的高峡平湖的堤岸,就要不可避免地引来一泻千里的瀑布洪。至此,人头蚁动,本分的中国农民开始花样百出地挣脱出息息相依的田地稻麦的脐带牵绊,翻爬出百挠千阻的峰回路转,如过江之卿,洄游,迁徙。以至,那些以钢轨为利戟,乌铁为甲胄,黑煤块喂养的颐指气使不可一世的“集装箱”们也不得不心余力,短措手不及。即便车如,依旧人如急,势不可挡。

 这是正在中国土地上情演绎的特别画面,倒不是因为中华以人口众多而著称。毕竟这样纷扰的热烈场面,在平常日子的时段里并不为常见,即使是车,卡道之类也概莫能比,只是在年关将近或新伊始的非常时刻才突现出来,蔚为壮观。

 人与车,本为互利而相生,和睦而安。而此时他们却怒上眉梢气急一时,一者怨人多如蜂拥无半点秩序和理智,一者恨车倔拗人情,腹铁石心肠。纠葛之中愈加难分难割,体壮躁者,捷足先登,索肘推手拨,披冠取势;力衰心急者,怕位居人后,不惜牵衣顿足,中争先,致使夺门者不能入,当道者不能进,前后堵,接踵摩肩,冲撞榨四下相加,呼喊咒骂比耳闻。悠悠铁道,浩浩人群,区区列车,俨然一堆勤劳的蚂蚁与一具慵懒虫的争吵和厮咬。

 这些蛮横的登车人,之所以在年关将近或新伊始的非常时段里奋不顾身,张手支脚,恶言相向,不可理喻,是因为有一双神气的手在时间的特别站台上将他们揭开了社会身世,并感地出动了他们的心理神经。他们有着卓然出世的标识,汇合成一支长征队伍的恢弘气势,让人眼明心动。一者是为家庭为生活背井离乡的农民工,一者是为学业为前程去亲远土的大学生。

 虽然,他们之间年龄之差足以称叔侄父子,学识之别足以师生传道,但彼此间不足以用言语表述的牵连却足以让他们殊途同归地走到一起,融成一片,汹涌澎湃。且不说同是出于农村寄身城市,也不说只有这连接农村和城市的铁手杖才能轻便地携带口袋匮乏者踏上回家的路,就是单单彼此间一点简单的“务工为书郎,学成赡父母”的世俗随意之念,就足以让他们藕断丝连,牵扯不断。而事实却多半如此。  列车云游在薄雾飘摇的村庄和树林之间,偶尔也穿过城市的边缘。村庄和树林是这趟列车的乘坐者们所熟悉的,虽然境非旧土,却一睹如故;而那些城市尽管陌生,却是此行所由,心仪已久。总之,这些辛劳的人儿总不可苟免地在村里匆匆劳作,又需风尘仆仆地赶进城里来务工,他们断然是确定不能与村庄和城市划清关联了——村庄是系之处,百年大树终究落叶归土;城市是糊口谋生之地,狗蛇蟹不可空腹求生——而只能如马尾,横亘成胡琴的拉弦,只有不厌其烦来回反转地磨砺,才能或许奏出稍能辨别音调的曲目。

 搭乘在这样的列车里,在村庄与城市之间穿梭,像轻舟斜照,渔樵水,任清风去留,又像孤叶浮萍,苍茫风雨,唯白翻覆。家齐人兴之娱,天伦美而不能长守;世乖命蹇之忧,红尘涩却不可不奔赴。或归侍吾老,或护养吾幼,二者不可兼得,二者又亟需兼得,反恻之思,沸盈之意,于此可知。于是,他们选择了一条在两处起点之间往返奔波的漫漫旅途,也就注定要与那串定格在村庄和城市之间的列车结成休戚与共的生死情侣,相濡以沫,携手前行。

 这趟企盼已久且大费周折才挤占得立锥之处的列车,即使在似乎不堪重负地慢慢挪步之后,也不能恰如人愿地坚持到底。它终究只能是个年衰体迈的九斤老太,就是散步也得空出特别的时间来气;而那些好意面赶来的站台则无辜成河沿岸冷漠无情的水闸,使顺而下的水迟迟不能看见干涸待汲的稻田。

 每一次列车与站台的檫肩而过,都要不可幸免地经历一次释绁和回注的重新融合。到站的,可以轻身溜下;旅行的,还需侧肩上蹿。下车的,中情不自地将欣喜之路于颜表,即使他们背负着让‮体身‬足以疲惫的大大小小的行李;上车的,却不可掩饰地让颓乏之意浮上眼帘。欣喜的,并不单单快意于原离长途车旅的不适;颓乏的,也不仅仅厌弃铁笼之嫌的幽壁束缚。欣喜与颓乏之间,似乎确凿隐藏或昭示着一处深幽的原因所在;他们的情感触角早已心有灵犀地延伸到并凝结成快乐的精神家园——他们都毫无例外且千人一愿地为“家”而奔波,劳苦。只有家,这个熟悉而陌生,清晰而后模糊,模糊而后清晰,纵然历经千百回悲离好散之后依然神情归依,不惜万里相奔投的地方或名词,才是诚服地招引他们跋涉展转的精神领袖。

 如果把节期间在中国大地上幡然舞动的看作是中国现阶段发展中所特有的一种社会血循环,那么这浩然中的“民工”和“学生”便是分别并行在一个人左右臂膀上的强有力的动脉。这种别致的血通,在现在的中国还是必需且不可阻挡的。一者是扎足劳动,或下工厂或入工地,献身城市繁荣国家发展的基层建设者;一者是投身学业,维系科技进步民族振兴的后备生力军。虽然,务工的不曾想着自己的汗水是为四化或小康而无怨地艰辛劳作,而求学的也未必惦念过他们的用功是为国争光贡献青春而默默努力,即使他们只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地将各自行动的目标不谋而合地局限在“兴家贫,耀祖荫孙”的凡俗意念上,也终究不能钱死一毫地减损或掩饰他们肩头身后挑任重担或使命的一种朴实,平凡,高贵。

 或者说,一个时代发展所必须承担的社会历史重担,已经有意或无意偶然或必然地滑落到这个特殊群体的身上,且正被他们不动声响踽踽前行地肩负着。

 物质基础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储备也松懈不得。在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特殊时期,他们本已经被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冲刷到社会阶层的边缘灰角;他们原本只是迫不得已地离乡背井,为着糊口养家的一己私愿,塌实劳作,不辞展转,却不想这些只求安身自保的简单举动,竟演变成“富足生活需求,增强综合国力,创建和谐社会”的不可或缺的梁柱砖瓦。只是这种内在的效应被一种乏味的劳动和空的工资报酬所漫着。倘若定心想来,这种血通中的“民工”和“学生”才是中国现在和未来的生息所在;他们似乎是两列承载着中国社会坚定迈进新局面的强大有力却步履蹒跚的火车。“民工”中的父亲母亲们,则更是承载着这列火车铁轨的无怨无悔任劳任怨的枕木和路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些地位低微知识浅陋技能寡薄的平凡劳动者,在为心灵的安宁家园默默奔波时,却创造了祖国的富强和社会的兴盛。

 悲哉!善哉!

 年年,在年关将近或新伊始的非常时段里一股声势浩大的“民工”和“学生”车季风,就会如约而至地震撼着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这股别致的风,在中国的以前不曾上演过,只是在前近的年月里才现身头,而在以后的年月还要要较长时间地一如既往地刮着。它的气度确乎比钱塘江的汹涌澎湃还要更胜一筹,也雄壮得有点萧瑟。

 这是一条新的风雨兼程之路,由一群黑色的背影引领着,也承载着一串穿越长夜的鱼贯接承的灯火,接黎明开启的霞光。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

 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

 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M.sSVvxS.Com
上章 白鸟曦云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