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碧之筱桦文集 下章
千佛山穿行记
  一

 千佛山,我们来了。在一片未知之中,如同盲人瞎马,为着心中一个目标,义无反顾,我们来了。

 以前登山,总要作番准备。在网上查图片,找地图,看博客,读过来者文章,获得一些印象,作好心理准备。这次不一样,只知道有座千佛山,在安县。关于千佛山的名字,是从一位中巴车师傅口中知道的。最近开通了一趟德至安县的班车,我偶然短途乘坐,和师傅闲聊,知道了千佛山的名字。并非不可以在网上去查,是铁了心不去查的。留着神秘和无知,也许更富有挑战

 下午3点40,在安县客运站,我们搭上了去茶坪的班车。茶坪是安县的一个小镇,在千佛山前山脚下,同时也路过后山的路口。车到后山路口时,下车还是不下?我们征求售票员的意见。

 “后山是开发过的景区,路好走些,一般人都游这里;前山没有开发,小路不好走,很少有人去。”

 不好走的才有意思。我们决定走前山。

 车到茶坪,已快5点,上山还是住茶坪,又是一个难题。问当地人,都劝我们住下,说上山有五六十公里的路,现在是不可能走上去的。这里是旅游区,多有旅店;我突然想起,刚才班车师傅说他们家在开农家乐,有住的,便宜又舒服。

 我们没有听劝,径直前行,打算走到那里黑就那里歇。生意人拉生意,喜欢夸大其词,只能信一半。

 上路不久,一辆面包车来了,我们招手问路。车中人劝说我们明天上山,路太远,要走10来个小时才能到顶,并且中途没有人家,全是山。

 “坐车能上吗?”

 “能,但路不好走,而且上不了顶,上顶还要走一个把小时的路。”

 “开车要多长时间?”

 “两三个小时。”

 “你们租车不?”

 “要。”

 我们以150元的价格谈定。一路巅簸上山,由夏日进入冬季,赤道进入北极,下车时是7点10分,山风吹送,我们穿上了长袖衣服,记刘老师电话号码时手还在不听使唤地发抖。刘老师是开车师傅的父亲,教小学,刚退休,陪儿子送我们上山。因为同行,所以投缘。我回家以后,刘老师还打来电话问平安呢。

 二

 一路向上,全是很工整的石梯,曲曲折折,伸向云端,仿佛没有尽头。8点过5分,我们的眼前除了云彩,已没有了山头,石梯在一个垭口处消失,仿佛做梦一般,转过弯就看到了房屋。到了,我们忘记了疲劳,跑过了最后一段缓坡,登顶了,我们登上了千佛山的最高处,此时:2006年8月420点10分,登顶者:、儿子、我。

 顶上很荒凉,杂草丛生处,安放着一座简陋的庙宇和一处简陋的房屋。顶上有两位工作人员,没有电,基本上处于原始状态。

 山顶上气温很低,我们穿上租来的棉大衣也不觉得温暖。儿子8岁多,瘦不耐寒,躲进了被窝。我和到大雄宝殿进香,祈求平安。有没有效果不去管它,关键是难得来这个地方,祝愿自己,也祝愿家人、亲人、长辈、朋友,在如此高远荒凉之地,我们还想着他们,祝愿他们平安幸福。

 气温低不仅是因为山高,同时也因为风大。风过有声,暮色四起,低矮的植物在风中挣扎,灰绿的叶片仿佛凝了一层薄霜。这些矮小的植物,多为阔叶,叶片大得像荷叶,开小小黄花,一穗一穗的。生在高处,它们必须用阔叶积蓄能量以对付寒冷,又必须用蜡质的叶面以减少蒸发。这些简单的生命,真是充了生活的智慧。我和风伫立,我的眼睛被迫眯成了,大衣像裙子一样在飘舞,的长发飞动了起来,云雾从我们的身边急速地划过。站在这凛烈的风中,我明白了什么叫疾风知劲草,也明白了什么叫高处不胜寒。

 云雾茫茫,天地一体,什么也看不清。我们回到屋中,管理人员热情地为我们送来了热饭和开水,耐心地回答我们好奇的提问,我们有了一点家的感觉。谢谢。他们说谢什么,有人来到这里就高兴,可以看到除菩萨之外的第三个人,可以听到除“二人转”之外的第三种的声音,可以证明他们在这里的意义。是的,没有他们,谁敢上到这里。他们无疑是这顶上的山神,游人精神的支柱。

 我们是今天唯一的到访者。早上走了九个,也是些教书的。看来,喜欢到此一游者,不是教书的就是读书的。前不久有几个学生下山,是今年第一批下山的,他们踩出了一条路的影子,并且用红布条作了标记,免得后来者迷路。游千佛山是很容易迷路的,尤其是从前山往后山走;而从后山出发登顶的,几乎没有。

 天阴冷,风恕号,刮得树皮屋响,一夜天籁,无休无止。头顶云层弥漫,无星无月,脚上浓雾迷茫,无光无亮。若是天晴,今夜一定是明月千里,星大如斗,山下远处绵、成都的灯光如星云般灿烂,我的家乡德也一定是近在眼前的。

 三

 早上5点多,起来看出。高大的黑色的云山横在东方,一丝红霞时有时无。云山下面,全是雾,什么也看不见。风吹了一夜没有一点疲劳的意思,夹着云雾在空中疾飞。远山还在云海雾都之中沉睡,近山只能看到一点模糊的轮廓。等到天亮的时候,连一点模糊的轮廓都没有了,只是大雾的世界,10米开外不见踪影。

 7点10分,我们下山。再见了,山顶的庙堂和木屋以及它们的主人;再见了,山顶上的动物植物和一切的生命们;再见了,白茫茫的雾气和草丛中的石…千佛山云雾缭绕,如有神住,我们以凡眼无法识得你的真面目,只能是带着这样的留恋和谜而去。

 雾淡了点,视野稍微开阔了一些。我看清了环绕我们的伙伴——山遍野的高山植物和它们冷的花朵。这些高山植物,阔叶的细叶的都有,多为草,少为木,都不高,都没有我们高。为了不至于迷路,我们请了一个工作人员作向导,在草丛中穿行。杂草中的路只有一点影迹,像路又不像路,确实是容易迷路的。向导是三台人,为人谦和,他带我们走了约半小时,给我们指了方向,回去了。我们一家人就在这荒无人烟的大山中独行。

 有一处向西的路,在下山500米的样子,说是通向北川的,不能走。就在这个叉路口,水已全部透了我们的衣,我怕了电话,下意识去掏包,糟糕,忘在山顶了。好在走得不远,我一阵小跑回到山顶,从大衣里面取出电话。要是走远了,又怎办呢?我一脸哭笑,印象特别深刻。

 路很模糊,全在草丛中。一路上只能摸索前行,又怕走错了路。听人说,走小路迷路的不是个别,一迷路就很危险,所以千佛山的管理者不要游人从前山进山,前山没有开发好,没有安全保证。我们的进入,不能不说是在冒险。

 路上近有人走过,比较容易找到标记。有三大标记可以简单地识别:一是前面说过的,有几个学生沿途拴有红布带,我们都看见了,每见一处,都给人鼓舞,有些松了的或掉在地上的,我们帮着拴牢,告明后人,但可惜只是在最初的一段路上才有;二是人类文明之一的垃圾,虽然在原始丛林里扔垃圾是很不道德很不文明很令人不齿的,但此时垃圾是一种救命的标志,有垃圾,特别是新鲜的垃圾,证明了新近有人走过,会给人很大的希望,在几处险些迷路的地方,我就是靠一点洁白的垃圾手纸判断方向的;三是树上的斫痕,一路上几乎都有前人用刀在树上斫的刀痕,越是新鲜的刀痕,越是希望的所在。当然,看路上其它的痕迹,如有无新折断的树枝竹枝,有无滑跤的印迹,有无苍蝇出没等,都是识路的好方法。

 高山之上,全是冷箭竹,山遍野都是,茫茫然一片竹海。我们怀疑应该有熊猫,熊猫就喜欢这些东西。刚一说起熊猫,儿子就变成了国宝,钻进竹丛里爬行,我不得不承认,他的确是我们的“国宝”突然后面一声惊叫:“蛇!”儿子在竹林中发现了一条蛇,绕在竹枝上,看着他。也看见了,吓得推着儿子一阵快跑。我只有一个,走在前面就不能走在后面,无法两头照顾。我突然明白了下山时管理人员给我们两子的用处,不仅是用作探路,还可以驱蛇。在竹海中穿梭,半身没在竹丛之中,就是有蛇要偷咬一口我也没办法,谁让我们穿的是短呢。我怕的是蛇欺负儿子和子,他们要弱小一些,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就是欺软怕硬。不过,我有子,又走在前面,虽然生怕再遇到蛇,但我得硬着头皮走。我用子边走边拍打两边,希望吓走虫蛇,结果还真的没有再遇到了蛇。  m.sSVvXs.Com
上章 碧之筱桦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