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重回南都
第二百六十九章重回南都 转眼就到了景泰元年七月,某⽇雨后初晴,忙得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赵佑熙忽然大⽩天回到行馆內堂,拉起俞宛秋的手说:“我带你遛马去。”
难得太子殿下于戎马倥偬之际还有这等闲情逸致,太子妃自欣然从命。两人只带了几个亲随,先沿着官道驰骋,然后转⼊一条山路,不时有细枝绿叶擦过鬓边发梢,山风带着泥土的嘲腥味。幸而骑的是一匹红鬃烈马,若是⽩马,上面再溅些泥点子,岂不成了斑点狗?
马终于停下时,俞宛秋定睛一看,不由得发出惊叹:前面竟然是一线天
只见壁立的两座山崖之间,露出了仅容一人通过的
隙,再向远处眺望,峰峦如簇,隐约在未散尽的⽔气里,如一幅泼墨山⽔。
只是⾝边之人神⾊太凝重,让她也失掉了观赏风景的兴致,心里隐约猜到了什么:“你带我来这儿,是因为这地方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面山而立的赵佑熙回眸,声音中带上了一点无可奈何的歉意:“其实出门时,我真的只想带你出来溜溜马,最近这几个月太忙了,有一大半时间宿在军帐里,把你一个人丢在人生地不
的地方,我心里很是过意不去。”
俞宛秋忙道:“谁说我是一个人啊,那么多仆从是⼲什么的,我还怕你的将士说我奢靡过度呢,随军出行,⾝边还带着几十人侍候。”
赵佑熙露出了久违的霸道少年式的笑容:“你是太子妃呀,这点排场都没有,象话吗?”
“好了,我们俩就别说客气话了”老夫老
的,怪不好意思,她言归正传道:“这个地方还是战略要地不成,让你不经意就跑来了?”
“倒也不是…”赵佑熙似乎在斟酌着接下来要怎么说。
看太子眉峰成簇,侍立一侧的谢长安带着两个人跨上马,想试着穿过一线天,可惜那马不肯配合,在山壁前原地踏步,仰首嘶鸣。
“回来”赵佑熙朝他们喊:“明摆着过不去,你傻,你的马可不傻。”
俞宛秋默然无语,知道赵军遇到了难题,大概想从这条山道打开缺口,来个奇兵突袭,扭转越来越不利的战局。
赵佑熙最近忙成这样,是因为他们进攻卫州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抵抗。卫州是通向京师的最后门户,上京虽说在行政区划上是立独建制,但论地理位置,只是定州境內的一座城池。若卫州失守,上京等于直接暴露在赵、靖两国联军的铁骑之下。
要在以前,梁帝还可以暂时弃都远遁,比如,打着“秋狩”的旗号去北边或东北的行宮避难,再向各镇守使发出勤王令,等他们收复失地。可如今,北边和东北的行宮早被当地藩王占了,几位镇守使中的中流砥柱,统领西北大营的陈致远已反,梁帝除了与京都共存亡,别无出路。
为了守住这最后的屏障,梁国几位早就引退在家的老将也上了场战,听说上京的豪门世家纷纷捐钱捐物,再吝啬的人也忍痛出⾎。一时之间,竟也煽动起了“同仇敌忾”的“爱国”情绪。
其实这很好理解,平民百姓不管谁做皇帝,能勤政爱民,让他们安居乐业就行。贵族的光荣与奢华却是依附皇家而生的,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新朝廷是优待降臣没错,可优待不等于重用,新朝廷自有它的功臣班底,那是降臣们无法比拟的。与其去新朝廷拾人牙慧,不如保住旧朝廷,那才是他们的地盘,他们的
基。
大难临头,梁国朝廷空前的团结,以往勾心斗角,互相甩脸子、使绊子的朝臣们忽然变成了亲兄弟,谁见了谁都勾肩搭背,甚至満眼悲悯,好像就要英勇捐躯、共赴国难一样,把已濒临绝境的梁孝帝看得一愣一愣的,莫非这就是兵法所云“置之死地而后生”?
于是趁热打铁,募集了大批军饷和兵马,举倾国之力在卫州设防,摆明了成败在此一举。
敌方“众志成城”又占着地利之便,赵靖两军久攻不下,便显出了一些疲态。
算起来,从赵佑熙率军渡江北上,到现在,已经快一年了,始终是那支队伍,敌方则且战且退,不时补充新鲜兵源。人的体力和耐力是有限的,再勇武,也只是⾎⾁之躯,谁都不是永动型的战争机器。
如果这个时侯能打个大胜仗,将士们一奋兴,兴许能一鼓作气打到上京去,把梁孝帝从宝座上揪下来。可现在他们面对的阻力,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大,长期相持,会让他们精疲力竭,等把最后一点⼲劲也耗完,就很不妙了。自古疲兵易败,像他们这种孤军深⼊的,只会越拖越疲,越拖越危险。
俞宛秋打量着⾝边陷⼊沉思的人,他又连着好几个晚上没回来歇息了,一向有洁癖的他,哪里受得了长期在军帐中作息,不噤心疼地说:“你嘴上都起燎泡了。”
“天热,上火了”赵佑熙这样解释。今早就有人向他说起这话,并劝他出营散散心,大伙儿都知道,他分明是没休息好,着急上火。
这时谢长安已经带着人走了回来,向他摇头摇。刚才他已经想了各种办法,实在不能通过,别说骑马,就是光人,走到中途都得侧着⾝子,要遇到个胖子,非卡在里面不可。
“算了,回去吧。”抱着
子坐在马上,离开那片山⾕时,赵佑熙没有回头,不能过骑兵,就算步兵能过去又怎样?没有骑兵在前面冲锋陷阵,步兵去了只会送死。
“太子殿下,靖帝陛下带着人来了”行馆的红墙绿瓦尚在望,就有人远远地
上来禀报。
“他又来⼲什么?”赵佑熙一脸的不耐烦,嘴上的燎泡好像破了,痛得人心烦意
。
这话叫手下人怎么答,只能诺诺地陪着笑,小心翼翼地接过马缰,就怕一不小心惹火上⾝。
俞宛秋本想悄悄从院墙边的游廊穿过去,才跨上台阶,梁瑾瑜就主人似地走出来,神气活现地摇着羽⽑扇说:“贤伉俪好雅兴,如此局势下,太子殿下还能镇定若此,真乃大将之风也”
赵佑熙不咸不淡地回他:“再镇定也不若陛下,这个时侯还能到处串门子。”
梁瑾瑜笑得好无辜:“朕这不是来找殿下问计了么?”
赵佑熙拱拱手:“不敢,陛下的心计智谋,世所罕见。”谁能比你更奷诈。
梁瑾瑜亦把羽⽑扇⾼举至
前,俯首谦逊道:“一人智短,两人智长。”
赵佑熙轻哂:“都说陛下治军严谨,令出如山,千百万军有如一人,看来传言非虚。”
**,你自己军营里那碰头磕脑的难道都不是人,要跑到我这里来找“第二人”跟你“智长”?
眼见
⾆剑愈演愈烈,已经避到后厅的俞宛秋只得出来打圆场:“请靖帝陛下到荷池边的⽔亭就坐,那里凉快,妾已派人备好茶⽔瓜果。”
不管他们互相的观感如何,既然来了,就少不得协商一番,再没有比四面空敞的⽔亭更适合做密谈场所了。
梁瑾瑜脸上的笑容顿时比雨后的
光还温暖
人:“多谢,太子妃殿下总是这般热情周到,每每叫瑾瑜感怀于心。”
俞宛秋仿佛听见了磨牙声,不看都知道自家那口子的脸有多黑,这孩子,就是沉不住气,天生的冲动型体质,当多少年统帅也改不了。梁瑾瑜呢,又是琊神转世,偏爱恶趣味,别人越生气,他越得意。这两人,最好是一辈子不见,偏偏为了家国大计,不得不常常碰面,相看两厌——不,真正厌的只有她可怜的夫君一人,梁瑾瑜分明乐在其中。
他们在⽔亭一直谈到暮⾊四合,晚饭时,牟翊带着几个人从军营赶过来,饭后继续挑灯夜谈。
俞宛秋在房里等到深夜,快天亮时才渐有睡意。朦胧的梦境中,只见胖乎乎的孩子摇摇晃晃地朝她走来,她惊喜地蹲下⾝,把孩子抱了个満怀——咦,不对啊,这明明是大人,而且气息那么
悉。
她挣开眼,对上一双隐有⾎丝的眼眸,疲倦地对她笑着说:“这几天你别出门,在屋里好好休息,我们很快就要拔营回家了。”
“回家?”她不是喜,而是惊。
“嗯,你接着睡,我马上就要走,牟先生他们还在外面等着呢,有很多事情要重新安排。”
俞宛秋没再说什么,如果这就是昨晚商谈的结果,他们肯定有充⾜的理由。
“有什么疑问,等我回来再分析给你听。”赵佑熙依恋地抚着她的脸。
“没什么疑问”她握住那只手“我只知道,你去哪儿,我就去哪儿。”
“乖,我们很快就能见到尧儿了,你⾼兴吗?”
“当然,我⾼兴极了”
不管是因为什么理由突然撤军,她都是最
动的那一个,哪里还睡得着?在行馆里陀螺似地转了几天,终于等来了开拔的⽇子。
数⽇后的深宵,无心睡眠的她蹑手蹑脚地爬起来,轻轻推开卧室的窗子,夏夜星光下,一带澄江如练,隐隐可见对岸的灯火。
那是南都的灯火。
忽然之间,俞宛秋觉得鼻酸起来。穿越过来时这具⾝体未満八岁,现在她十八岁,整整十年间,她在威远侯沈府住了近六年,也就是说,大半的⽇子都是在上京度过的,南来后,先在苏城住着,后又随赵佑熙到处奔波,真正在南都居住的⽇子不过几个月。
南都不是故乡,却是她的家,有家就有家人,那些家人…不提也罢。
过于
动的心终于沉潜下来。
但有什么好怕的呢?她连场战都敢上,还曾亲自指挥过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如今的她,无论在军中还是在宮中,早就地位超然,那些人,想跟她斗,还要看她有没有趣兴作陪呢。
上传来模糊的询问,俞宛秋走过去抱住他说:“我们再要一个孩子吧。”
不想斗,就怀个孩子,然后关起门来养胎。此次撤军只是暂时的,肯定会有第二次“北征”但既然撤回了,休生养息,补充兵源和军饷,怎么也得个一年半载吧,刚好给她生个孩子。
“那还等什么”作为军中统帅,兵贵神速,她的睡⾐已被剥到
间。
“我是说回南都之后再要。”她脸红挣扎,怎么弄得像是她在跟男人求
似的?
“没错啊,种个萝卜,也得先下种,过些⽇子才会发芽,你家相公虽厉害,也没那么快的。”
“你…唔…”她再也说不出话来。
江上雾气渐散,晨光跃上窗棱,停泊在窗下的战船,桅杆上的风灯反
着太
的光芒,印上兵勇们黑红发亮的脸。
离家一年,谁不归心似箭?
——分隔线——
这书停了一段⽇子了,我很抱歉,也不会骗读者说我又病了之类,真正的理由是:我瓶颈了。
好几次想恢复更新,始终找不到感觉。也许是我以前从没写过这么长的书,7-80万字就到极限了。可又不想烂尾,更不想以简介的方式完结,毕竟,这本书曾得到过很多读者的喜爱,点推和订阅都不错,胡
结尾对不起读者。
嗯,现在我回来了,大概还有第三卷,也即《战争卷》的最后一章。下一章起,写他们在南都的生活,会增加一个主要演员,当当当,就是我们的小尧儿。
四月完结。这次撤军的原因会在以后的章节中讲明的。最后一卷尽量不写宮斗,但肯定免不了。其实,从来就不是宮斗,太子殿下何曾有过别的女人?不如说,婆媳斗,家斗,更贴切一些。
刚看了一下收蔵,还有11000多,感谢你们还没有放弃我,在我自己都快放弃自己的时侯,真的很感谢。
m.SsvV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