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绣外慧中 下章
第七章 因缘巧合
 主意打定,俞宛秋第二天就去了老太君所居的乐寿堂。

 威远侯府占地很广,从后面的山⽔园到前院的乐寿堂要走好一会,而乐寿堂还只是居中的房子,属于侯府主院西路三进房屋中的第三进。至于俞宛秋所住的地方本不在主院范围,属于侯府的后花园。

 西路第一进房屋,正房住着现任威远侯沈鹏,东厢住着沈鹳一家人;第二进住着沈鹤和沈鸥两家人;第三进的正房便是老太君所居的乐寿堂,两边厢房住着两位老姨太太。

 从房屋的分配上也可看出古代社会的嫡庶、长幼之别,沈鹏是嫡长子,所以承袭了威远侯爵位,住了第一进清晏馆的正房。二弟沈鹤虽然辞官在家,可他也是老太君所生的嫡子,不仅掌家理财,还住了第二进寄畅居的正房。三弟沈鸥是妾室所生,即使已做到了从三品的督察院副督御史,在家里也只能住厢房。据说沈鹤几次要把正房让给沈鸥,沈鸥哪敢僭越?姑且不论庶出,论排行他也是弟弟。

 俞宛秋初进府时,因为⾝体极差,需卧静养,老太君特地让人传话,不要她请安。她一来有孝在⾝,二来也怕过病,便也知趣地不在乐寿堂露面。直到病彻底好了之后,才每逢初一十五去应一下景。

 兰姨对此颇有微词,觉得姑娘不够殷勤,若能每天请安,讨得老太君的喜,在沈府的地位必能得到改善。

 可惜俞宛秋是从现代穿越过去的人,实在厌烦每天磕头作揖那一套。何况她也不认为每天请安就能改善地位,说不定还会适得其反呢,因为她有种感觉,老太君并不乐意见到她。

 其实稍微分析一下就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俞宛秋的嫡⺟沈鹃是老太君的独生幼女,说心头⾁都不过分,沈鹃嫁给俞慕凡是地地道道的下嫁,嫁了之后就离开京都繁花之地,跟着他辗转各处官衙。在老太君看来,她女儿为俞慕凡做出了‮大巨‬的牺牲,俞慕凡却纳妾生女,辜负了她女儿的一腔痴情。

 若俞宛秋是沈鹃的亲生女,自然能得到老太君的怜爱,可她是妾生女,和老太君不仅没有任何⾎缘关系,还提醒她一些她不愿面对的事实。

 文澜阁事件发生到现在快一个月了,俞宛秋还是第一次走出山⽔园,一路上免不了被人指指戳戳。她决定到乐寿堂后当着众人的面把这件事解释一遍,信不信由她们,她只解释这么一次。

 从穿堂绕到乐寿堂前院,正要上台阶,差点被一个慌慌张张从里面冲出来的仆妇撞倒了,俞宛秋扶住她时问了一句:“怎么啦?”

 她匆匆回说:“老太君中恶了,要去传大夫。”

 俞宛秋脚下略有迟疑,还是提着裙子上去了。

 一屋子兵荒马,沈老太君躺在她平时靠坐的榻上,眼歪嘴斜,明显的中风症状。

 二太太紧跟在俞宛秋后面赶来,一进门就嚷着:“怎么还让老太君躺在这里?何太医就快来了,快抬到里屋去。”

 俞宛秋在现代时学过一些‮救急‬知识,其中就包括中风病人的‮救急‬,她还记得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是:千万不要搬动病人!

 于是她抢过去说:“不能动,这个时候随便搬动会坏事的。”

 二太太一心只惦着病人,本没注意到屋里还有这号人物,这时听到她居然敢驳自己的话,又是好气又是好笑,也懒得搭理她,厉声命令仆妇抬人。

 人命关天,俞宛秋也豁出去了,拦在老太君面前说:“真的不能搬,二太太若不信,可以问问府里的老人,肯定有人懂这个的。”

 这时一个老嬷嬷呐呐地开口道:“好像是有这个讲究。”

 二太太不敢瞎指挥了,怕真出了问题,她也负不起责任,眼珠一转,⼲脆向俞宛秋讨主意:“那你说怎么办呢?”

 俞宛秋在心里叫了一声苦,她何必淌进这浑⽔里呢?二太太明显在转嫁责任,老太君没事便罢,若有事,一切都是她俞宛秋的错,谁叫她充內行的。

 但摊子已经揽上⾝了,由不得她退却,俞宛秋只好据记忆中的‮救急‬知识,先将老太君轻轻扶起,拿过一个软枕让其靠背,同时命仆妇找来⾐针,在烛火上烤过后开始刺⽳放⾎。

 刺⽳放⾎的时候俞宛秋以为二太太会阻止,谁知她一声不吭地站在一边,表面上看起来是完全信任宛秋,其实不过是置⾝事外…俞宛秋全⾝冷汗直冒,若老太君今儿就这样去了,二太太心里会感她吧,自古婆媳就是天敌,老太君不在了,她这个当家媳妇才是名副其实的“当家”

 中风‮救急‬的金针刺⽳是刺手指,不是其他重要⽳位,不然俞宛秋也不敢下手。⽳位在距指甲约一厘米的手指面,要刺出⾎来,如果没有⾎,还要用手去挤,十个手指都要见⾎。

 刺了大约十分钟后,老太君清醒了。可见古代刑法中的“拶指”之刑有多‮忍残‬,十指连心,只不过用⾐针刺指见⾎,连中风病人都能扎醒过来。

 人清醒后,接着是矫正她的歪嘴,办法是拉耳朵。将耳朵拉红后,在两耳的耳垂处各刺一针,刺出一滴⾎,几分钟后嘴可不歪。这样处理后,再经大夫治疗、调养,病人才不会落下后遗症。

 刚在老太君的耳朵上刺出⾎,何太医就来了,对俞宛秋的处理方法赞不绝口,非要问明“是跟哪个大夫学的”俞宛秋哪里答得出,胡诌一个名字更不妥,只能讪笑着装傻。

 因为老太君突然发病,而且状极凶险,沈鹏穿着朝服就来了,⾝后还跟了一大群沈府‮弟子‬,有沈鹤,沈鸥,沈鹳,孙辈的沈湛,沈渊,沈潜,以及好几个叫不出名字的人,媳妇和孙女们更是齐聚一堂。俞宛秋进府五年,还是第一次在非年非节的⽇子见到这么齐全的沈家人。

 不大一会儿,老太君眼也不斜,嘴也不歪了,能开口讲话,虽然有些中气不⾜,但吐字清晰。何太医一面问诊一面告诉她:“今天多亏了俞姑娘,若不是她处理得当,老太君不可能恢复得这么好、这么快。老夫行医多年,见过许多中风病人,好多都是被家人给耽误的,中风倒地后,急忙扶起来抬到上,坏事就坏在这里。”

 沈鹤不好意思地说:“看到家人中风倒地,一般人都会去扶起来吧。”

 何太医回道:“不是不能扶,要看怎么扶,俞姑娘你过来,告诉二老爷你是怎么做的。”

 俞宛秋赶鸭子上架,只得把‮救急‬方法又当众口述了一遍,大伙儿再次随喜赞叹,宛秋硬着头⽪站在那里,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

 诊脉结束后,何太医被领到一旁写药方,俞宛秋上前告辞,老太君却拉住她的手说:“好孩子,我这条老命都是你救的。以前的事真是太委屈你了,你放心,从今以后,凡事都有我为你做主。”

 俞宛秋自然満口称谢,心里不觉犹豫起来,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到底要不要离开沈府呢?  M.SsVVxS.cOM
上章 绣外慧中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