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说不完的故事
天啊,故事怎么写不完啊…哀嚎声中,字数爆炸。
总之,当故事写太长时,后记就不能写太多,以免版面挤不下。请容我简要说明。只想单纯看故事的,这篇后记可以略过不看。至于还没看过故事,有先看后记习惯的,拜托也请看完故事再来看后记,因为下文有副作用,会使人失去想象的空间,请注意。
“天朝”一词,在中国历史中本指如汉代、唐代那样盛世的朝代。选定“天朝”作为故事背景,纯粹是因为看起来很帅、很厉害,适合一个盛世太平的王朝。
而“女史”一职,在历代后宫中原本不止设置一人,所掌理的事情也不完全与故事里的设定完全相同。最早关于女史的记载,出自《周礼》:“女史,掌王后之礼,书内令,凡后之事以礼从。”《汉书》亦载:“女史彤管,书功记过。”《诗经》曰:“诒我彤管。”彤管,就是赤管笔,也就是红色的笔,是女史所用。这大抵是在设定女史这个职位上的原型。“女史箴”原是西晋张华所作,历代有许多画家以此作为题材,其中以顾恺之“女史箴图”为代表,今存唐代摹本。至于历代后宫中的女史,官品与人数和职责各不相同。好在这是个朝代荚普的故事,可以任意天马行空,转用典实。我想,写个四品女史,应该会很有趣。
基本上,故事中的朝代设定,比较接近宋代,以运河作为经济命脉的北宋时代。关于宋代的典章制度,除了正史以外,还有许多宋元笔记可以参照。南宋《东京梦华录》一书中,作者孟元老以前朝遗臣身分写下北宋时代的见闻,对于市井、节庆的描写生动有趣,可以对照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其后的《梦粱录》、《武林旧事》等,参照“梦华录”一书写成,记南宋史事。周密《武林旧事》中有一条极为有趣的记载,是关于宋代帝王赠花典故,讲帝王寿典上,百官侍卫吏卒等皆簪花从驾,各竞华丽,一片锦绣望去,只有君王不戴花的故实。书中引姜白石诗为证:“六军文武浩如云,花簇头冠样样新,惟有至尊浑不戴,尽将
赐群臣。”另引杨诚斋诗:“
何须羯鼓催,君王元
领
回。牡丹芍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对照宋史记载,相当生动有趣。宋人爱花戴花,连帝王招待新科进士的宴会上也要赐花戴花,可说史上有名,因此当时供人赏花的园林也特别多,非常时尚。整体来看,宋代虽然武功不盛,外族侵
,却是个非常繁华有趣的时代。
至于在故事里出现的挽歌,是送葬时所唱的丧歌。《薤
行》与《蒿里曲》是古诗中少数留下的古挽歌,有学者考证,战国末年已有唱挽歌的记载。东汉人对于死亡非常重视,在佛教传入中国成为普遍信仰以前,汉人对死亡的想象极为神秘,如今已出土的东汉墓室以武氏祠为代表。这种对死亡极其看重的态度,或许影响到六朝人的死亡观?当时甚至盛行在吉庆场合表演挽歌。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也写下“自挽”的组诗,在当代已有学者在研究这块领域。直到唐人传奇里,仍有挽歌表演的相关记载,最著名的篇章应是白行简的《李娃传》。
品评人物是魏晋时期的时代风尚。“濯濯如
月柳”原是《世说新语》里有关美男子王恭的赞词,恕我借来一用。
再来,騒体诗自楚騒以降即相当盛行,适用于抒情的场合。反复斟酌后,最后决定以騒体来表现主角的情感,虽然被两位主角写起来有点像日本的和歌…当然,可能有读者联想到野史中,唐代宫廷里红叶传诗的典故。我想在每一个朝代的宫廷里,应该都有这样浪漫的情事发生,只是有没有被记载下来而已。毕竟,就现实层面来看,后宫实在不是女人应该久待的地方。
所以本来我信誓旦旦地说,我要写一个轻松嬉闹的宫廷故事,结果还是有那么一点沉重无法回避。这个后宫,除非只有皇后一个人,否则现实上很难避免得了种种的明争暗斗吧。
《正气歌》:“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每次看到这两句诗,都忍不住为这些不畏生死的史官们叫好。齐太史不畏生死,记载崔杼弒其君,崔杼杀之,太史弟复记之,又被杀,复记之。(显然这是个家族事业啊!否则哪有那么多人可杀?)此时有南史氏带着简册赶赴齐国要记下这件史事,在得知史实已被记载后才作罢,英勇得让我忍不住萌了。晋太史董狐也是类似的例子。因此,才有了福太史一家人。历史的角度应该是多元的,也因此,才有了不同的历史记载。
看到这里,大家昏头了吗?请原谅我已经语无伦次。回到故事里,得承认这故事不重在朝堂的斗智,想看这方面情节的读者可能得有个心理准备。这终究是个单纯的后宫故事,源自对女史职位的好奇,一心想写个小爆女的爱情,如此而已。
笔事真是说不完的,且让小作者自我期许,书能写快一点,可以赶紧再与各位见面。
M.SsVVxS.cOM